期刊文献+

喑哑之症:评“后无声时期”电影《一剪梅》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卜万苍1931年的影片《一剪梅》为例,通过文本细读讨论后无声时期(1931年-1938年有声片与无声片并存的时期)的影片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过度:夸张的布景设计、哑剧、图像中的文字等来补偿影片自知自觉的喑哑,同时分析了在该影片中作为无声片灵魂的图像、尚未来临的声音和作为二者中介的文字如何相互竞争、融合、伪装和转化。
作者 杜维佳
出处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102,共6页 Film Ar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滕国强.中德无声电影比较[J].当代电影,1997(1):50-56. 被引量:3
  • 2胡克.从多角度理解中国无声电影──读《中国无声电影史》[J].当代电影,1996(5):51-59. 被引量:2
  • 3Fauré,Elie."The Art of Cineplastics.". French Film Theory andCriticism:a History/anthology,1907-1939 . 1993
  • 4Kozloff,Sarah.Invisible Storytellers:Voice-over Narration inAmerican Fiction Film. . 1988
  • 5Nasta,Dominique."Setting the Pace of a Heartbeat:The Use ofSound Elements in European Melodramas before1915.". TheSounds of Early Cinema . 2001
  • 6Brooks,Peter.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Balzac,HenryJames,Melodrama,and the Mode of Excess. . 1976
  • 7Metz,Christian."The Imaginary Signifier.". Narrative,Apparatus,Ideology:a Film Theory Reader . 1986

共引文献3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