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阐述了"十七年"时期译制片中所出现的领袖肖像画所具有的特殊政治意义,并分别从画像的正面与侧面、画像的见与不见、画像的轮换机制等三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论证了画像的正面、侧面与偶像崇拜的关系、现与不现及轮换机制与现实政治局势的紧密关联,由此得出结论:即便一张不起眼的背景画像也参与影片叙事与主题的建构,它们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点缀背景,更能用来表明创作者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乃至为一个时代思潮的形成发挥作用。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5-98,共4页
Contemporary Cinema
基金
国家教育部课题<新中国译制片史:1949-1966>(项目编号:10YJC760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