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基于湖北产业链整合的视角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产业链的内生性出发,探讨了产业链整合与产业转移模式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结合湖北现实,考察了中西部有代表性的承接模式,最后就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产业、选择合适的转移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作者
蔡坚
机构地区
湖北经济学院
出处
《当代经济》
2011年第21期74-76,共3页
Contemporary Economics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承接模式
产业链整合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03
同被引文献
2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5
1
陈刚,刘珊珊.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
.当代财经,2006(10):91-96.
被引量:121
2
陶良虎.
国内外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问题研究[J]
.理论月刊,2010(1):5-11.
被引量:30
3
庄晋财,吴碧波.
西部地区产业链整合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
.求索,2008(10):5-8.
被引量:26
4
钟清流.
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创新[J]
.求索,2010(5):43-44.
被引量:13
5
马子红,胡洪斌.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探究[J]
.生产力研究,2009(13):141-143.
被引量:29
二级参考文献
45
1
赵红岩.
基于全球视角的区域产业链整合对策[J]
.社会科学,2007(2):16-21.
被引量:6
2
郑燕伟.
产业转移理论初探[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3):19-22.
被引量:22
3
江文红,燕佳静,赵琳琳.
中部各省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硬环境比较[J]
.科技经济市场,2008(7):55-57.
被引量:2
4
王先庆.
跨世纪整合:粤港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J]
.广东商学院学报,1997,12(2):31-36.
被引量:17
5
石奇.
集成经济原理与产业转移[J]
.中国工业经济,2004(10):5-12.
被引量:57
6
潘伟志.
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
.生产力研究,2004(10):119-120.
被引量:48
7
陈刚.
接受产业转移 促进经济发展——对欠发达区域发展战略的一点思考[J]
.思考与运用,2001(3):32-34.
被引量:3
8
史耀媛,张秀君.
产业转移: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新思考[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1):34-36.
被引量:11
9
聂华林,赵超.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产业发展的影响[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5):11-15.
被引量:41
10
全春.
产业转移与中部地区工业结构演化[J]
.求实,2005(4):45-47.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
203
1
刘俊勇,蒋凯,杨超.
多主体利益诉求下中国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21(4):103-109.
被引量:2
2
鲍伶俐.
资本逻辑、技术逻辑与经济空间生成机制——浦东层级经济空间体系生成案例[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3):3-10.
被引量:4
3
冯登艳.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河南产业升级[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3):87-90.
被引量:5
4
李晖,王莎莎.
基于TOPSIS模型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2010,28(8):64-69.
被引量:19
5
唐天伟,徐薇.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部地区产业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商界,2010(7):173-173.
6
张兆同.
促进苏南产业向苏中和苏北转移的思考[J]
.现代经济探讨,2007(10):72-75.
被引量:8
7
陈有禄,罗秋兰.
“东桑西移”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6-118.
被引量:9
8
赵建瑜,王文平.
基于知识特征的不同产业转移模式及其知识转移模式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29(1):101-106.
被引量:5
9
夏晴.
服务业国际转移动因、路径及其对承接地的要求——与制造业国际转移的比较分析[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1):46-49.
被引量:4
10
石碧华.
我国区域产业研究的理论进展[J]
.广东社会科学,2008(2):44-5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29
1
戴景萌.
沿海地区产业集群转移动因研究——一个成本分析的视角[J]
.现代经济信息,2008(8):133-135.
被引量:6
2
邵昶,李健.
产业链“波粒二象性”研究——论产业链的特性、结构及其整合[J]
.中国工业经济,2007(9):5-13.
被引量:49
3
杨蕙馨,纪玉俊,吕萍.
产业链纵向关系与分工制度安排的选择及整合[J]
.中国工业经济,2007(9):14-22.
被引量:55
4
庄晋财,吴碧波.
西部地区产业链整合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
.求索,2008(10):5-8.
被引量:26
5
胡建绩,张锦.
基于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
.产业经济研究,2009(4):38-43.
被引量:63
6
张鑫.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
.特区经济,2009(6):263-265.
被引量:5
7
毛广雄.
产业集群化转移:理论述评及启示[J]
.统计与决策,2010,26(6):154-157.
被引量:12
8
陈耀.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J]
.中国科技产业,2010(9):26-27.
被引量:8
9
曹鑫.
产业链整合与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83-86.
被引量:3
10
张继焦.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
.贵州社会科学,2011(1):69-73.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
3
1
刘秀玲,朱瑞雪,蔡莉,苗芳.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引外商对民族省区投资[J]
.中国集体经济,2017(32):16-20.
2
刘小灿,滕思.
产业集群式转移与区域产业链整合创新的机理研究——基于齿轮式三螺旋模型[J]
.管理工程师,2018,23(2):21-28.
被引量:2
3
王警娜,李涛,胡一鸣.
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4):47-50.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4
1
王兆君,车轩,郭清越.
轮胎产业集群创新分析模型构建及创新机理解析——以山东省为例[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3):29-35.
2
高艳琼.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分析及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2020,33(1):20-22.
被引量:2
3
黄红英,章丽萍,杨慧雅.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VR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研究[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22,39(4):119-126.
4
王诗雨,陈佳欣.
“双碳”目标下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
.商展经济,2023(20):141-144.
被引量:2
1
焦艳玲.
产业转移,承接模式“初长成”[J]
.非织造布,2012(4):16-18.
2
刘绍坚.
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
.国际贸易,2007(6):27-32.
被引量:43
3
李晓慧.
以商招商 华茂创新产业承接模式[J]
.纺织服装周刊,2011(14):21-21.
4
黄山.
共建园区——福建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J]
.发展研究,2009,26(4):88-90.
被引量:3
5
向清颖.
日企为自救向中国转移产业[J]
.国际品牌观察,2012(8):17-17.
6
张叔华.
奥康集团:超前转移产业[J]
.经理人,2008(11):156-156.
被引量:1
7
阎占定.
关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经济分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8):36-40.
被引量:1
8
魏婷婷,徐逸伦,魏来.
基于企业迁移动因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
.山西建筑,2012,38(12):268-270.
被引量:1
9
王晓燕,王宏剑.
基于钢铁产业链纵向整合视角的钢铁产业并购重组[J]
.冶金管理,2010(4):50-53.
10
赵姣姣.
供应链整合视角下的流通企业盈利模式研究[J]
.经济论坛,2014(12):135-137.
被引量:1
当代经济
2011年 第2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