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7-21,共5页
Forum of World Economics & Politics
共引文献32
-
1赵硕.法德和解背景下的语言教育政策研究[J].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2022(1):63-71.
-
2王志强,戴启秀.德法合作新机制与欧洲一体化——基于2019年1月22日《亚琛条约》的文本解读[J].国别和区域研究,2019,4(4):8-26.
-
3马为民,孙健.德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走向[J].德国研究,1999,14(2):20-24. 被引量:2
-
4张莉清,陈竹君.阿登纳与欧洲一体化的缘起[J].理论月刊,2005(7):143-145. 被引量:1
-
5王兴东,刘园园.欧洲与东亚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05(10):110-113. 被引量:1
-
6李瑞杰.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2005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连载2)[J].临床荟萃,2006,21(13):913-915. 被引量:14
-
7戴启秀.和解外交:超越历史的欧洲一体化[J].国际观察,2007(4):34-41. 被引量:8
-
8葛建华,但苏敏.欧洲与东亚区域合作动因的比较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0(3):70-74.
-
9王妍.康拉德·阿登纳欧洲联合的理念与实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5-67.
-
10刘树芹,李春林.探析东亚一体化的道路——从与欧洲一体化的比较说起[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7(3):73-75.
同被引文献58
-
1李乐曾.德国红绿联盟政府外交政策初探[J].德国研究,1999,14(4):1-7. 被引量:2
-
2潘琪昌.中德关系的特点、存在问题和今后走向[J].德国研究,1995,10(4):1-7. 被引量:1
-
3胡宁.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及德中关系[J].欧洲研究,1993,14(6):90-92. 被引量:1
-
4王殊.访问中国的老朋友施罗德[J].国际问题研究,1987(3):51-53. 被引量:1
-
5冯中林.科尔最后任期政策目标及其执政前景[J].欧洲研究,1995,16(3):64-70. 被引量:1
-
6孙秀民.中德关系及其展望[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4,16(4):28-32. 被引量:1
-
7袁正清.建构主义与外交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9):8-13. 被引量:33
-
8连玉如.“权力国家”乎?“贸易国家”乎?“文明国家”乎?——“新德国问题”理论探索[J].国际政治研究,2002,23(3):62-70. 被引量:6
-
9连玉如.德国默克尔政府的外交与欧洲政策辨析[J].德国研究,2006,21(1):15-20. 被引量:8
-
10王艳.默克尔:平衡外交延续对华政策[J].中国新闻周刊,2006(19):52-53. 被引量:4
-
1高层言论[J].领导决策信息,2002,0(14):8-8.
-
2刘平.简议当今德国的对外政策[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92,14(2):87-91.
-
3彭艳.八十年代西德同苏联关系初探[J].国际政治研究,1986,7(3):17-22.
-
4李超.德国外交政策新特点[J].国际资料信息,2012(8):28-30.
-
5孙春岭,苑中建.德国主要领导人对外政策言论选辑(1994年10月—1995年12月)[J].国际研究参考,1996(2):18-25.
-
6杨解朴,张浚,刘立群.德教授纵论德国外交[J].欧洲研究,2003,21(2):151-153. 被引量:1
-
7薄德磊,刘立群.对德国外交政策的若干思考——在中国德国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上为纪念中德建交30周年的演讲[J].德国研究,2002,17(4):5-7. 被引量:4
-
8潘琪昌.中德关系的特点、存在问题和今后走向[J].德国研究,1995,10(4):1-7. 被引量:1
-
9连玉如.欧委会在德国外交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J].国际政治研究,2001,22(3):76-84.
-
10张敏.德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J].欧洲研究,1998,19(6):9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