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站而不止”于其中的“诠释”——认知“80后”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80后"一度被"标签化"而遭受各种"非议",他们的多数在经历了与其父辈的某种"交锋"之后。径直走进公共生活,成为志愿者的主力和网络行动的推力,"80后"自行"正名"。伴随社会问题的尖锐,他们又在"风口浪尖"发声。认知"80后"已不仅仅在他们而在全社会。认知的多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自由思考"空间,从而提供认知的相关性和深刻性。本文选择伽达默尔"诠释学"视角的意图在于论证"80后"的存在方式是基于其"本体性",即他们"存在并思考着"。认知"80后"是从这一"存在者"开始,又越过此一存在的"现时性"进入对"未来"的担当——担起"思想启蒙"这种时代要求。
作者 沙莲香
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第11期1-5,共5页 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同被引文献10

  • 1沙莲香.《“己”的结构位置——对“己”的一种释义》[J].社会学研究,2000,(3).
  • 2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 3[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4[挪威].贺美德,鲁纳编著.“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1).
  • 5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 6加加美光行.现代中国学的方法[Z].爱知大学21世纪COEブログラム国际中国学研究セソタ一,2006.
  • 7竹内好.筑摩学艺文库.《日本与亚洲》,466页.
  • 8乌尔里希·觋克、伊丽莎白·贝克--吉恩斯海姆.个体化种类,载《“自我”中国一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版.4-5页.
  • 9小林正弥.新公共主义的基本展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治理论的观点展开六,载《现代人与公共哲学》第十一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内部资料,2012版,10页.
  • 10www.wjk1pedi.org.维基百科,台湾宗教.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