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3期54-57,共4页
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Medical Edition)
同被引文献8
-
1卢传坚.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8-19. 被引量:21
-
2胡玲,陈蔚文.中西医结合发展与教育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4-1485. 被引量:3
-
3何清湖,刘朝圣,雷晓明.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12):43-45. 被引量:5
-
4郑莉,赵琛,陈菲,徐文苑,须冰.关于对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思考[J].中医药学刊,2006,24(8):1472-1473. 被引量:2
-
5朱伟,王学美.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天津中医药,2006,23(5):386-388. 被引量:7
-
6王阶,许志仁.中西医结合人才教育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4):245-246. 被引量:7
-
7韩贵清,李旺.中西医结合教育世纪回顾与思考[J].中医教育,1999,18(5):57-59. 被引量:11
-
8陆莲舫.西医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教育──高等中医教育40年回顾之五[J].中医教育,1997,16(4):8-1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7
-
1程喜平.突出中西医结合优势 提高性病学教学效果[J].南方医学教育,2014(2):19-20.
-
2王璐.辨病辨证 优势互补——浅谈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J].新疆中医药,2009,27(1):37-39. 被引量:7
-
3李宁,夏庆,毛兵.以“服务社会 创新成长”为目标的中西医结合学科毕业后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0,29(1):66-68.
-
4谢立群,魏睦新.中西医结合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江苏中医药,2010,42(7):63-64. 被引量:12
-
5孙双双,詹瑧.浅谈中西医结合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3,5(4):219-220. 被引量:1
-
6黄汉超,陆晓雁.中西医结合教育方向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0):1420-1421. 被引量:5
-
7罗玉敏,许长敏.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J].中国医刊,2015,50(9):108-110. 被引量:5
-
8王英华.“西学中”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5):1-2. 被引量:4
-
9杨婷,陈丽云.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6):1-4. 被引量:6
-
10易亚乔,葛金文,邓奕晖,陈懿,成绍武,王国佐,刘慧萍,王子焱.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构建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0):80-81. 被引量:2
-
1韩贵清,李旺.中西医结合教育世纪回顾与思考[J].中医教育,1999,18(5):57-59. 被引量:11
-
2陆莲舫.西医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教育──高等中医教育40年回顾之五[J].中医教育,1997,16(4):8-10. 被引量:3
-
3李杨,张文娟,王志丹.谈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9):29-29.
-
4左艇,孟林.对未来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思考[J].中医学报,2014,29(4):526-528. 被引量:4
-
5卢传坚,陈红霞,郭友华,李慧,谢秀丽.中医康复标准体系探索与初步构建[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7):1761-1762. 被引量:9
-
6李恩.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模式与实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5). 被引量:6
-
7吴云霞.关于中西医结合教育和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5,7(2):111-112. 被引量:1
-
8尤昭玲,蔡光先.以中医为主 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3,22(5):14-16. 被引量:2
-
9朱贤慧.中西医结合心系疾病教学模式探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2):175-177.
-
10朱虹,孔桂美.从医教协同探析中西医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2):110-112.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