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王阳明在阐述"四句教"时颇为犹豫的心态与其一向自信、果断的性格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源在于他意识到"无善无恶"与佛学的"不思善恶"之说极为相似。从理论归属上看,"无善无恶"延续了佛学"作用即性"的思维模式,消解了良知的性善根据。学术界将"无善无恶"阐释为境界的无滞性,此观点不符合王阳明的本意。
出处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30-34,共5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k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