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1930年代“社会剖析派”作家群的生成及运作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力度,"社会剖析派"概念存在的合法性面临着质疑和危机。群体政治兴趣的指引、知识权威的确立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起到关键作用,而通过刊物加强凝聚、私下沟通交往和书评加强交流,是"社会剖析派"运作的主要方式,体现了社群的凝聚力。从社群流派的人事角度入手来分析"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及运作,不仅能进一步加强这个流派的内涵建设,为命名的合法性增加说服力,同时对于重新阐述"社会剖析派",乃至拓展视阈研究现代文学其它群体流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 顾金春
机构地区 南通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0-94,共5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和作家群体文化生态研究"(项目编号:08BZW056)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方锡德.吴组缃生平年表[J].新文学史料,1995,0(1):41-53. 被引量:13
  • 2艾芜.《记我的一段文艺生活》[J].文哨,1945,.
  • 3茅盾.法律外的航线[J].文学月报,1932,.
  • 4沙汀.《感谢》[J].文哨,1945,.
  • 5沙汀.一个“左联”盟员的回忆琐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2):24-33. 被引量:2
  • 6茅盾.《<文学季刊>第二期内的创作》[J].文学,1934,3(1).
  • 7吴组缃.《评茅盾(子夜)》[J].文艺月刊,1933,.
  • 8吴组缃.《介绍短篇小说四篇》[J].国文月刊,1941,.

共引文献1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