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微型社会:计划经济下单位的构成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作者 刘建军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1期21-32,共12页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李汉林.1996.《关于中国单位社会的一些议论》,潘乃谷,马戎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
  • 2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推播了古典意义的市民社会理论,他们把市民社会的道德判断剔除殆尽,而注入了法权意义上的理解.但是,黑格尔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又是不同的.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是从国家中生长出来的,它是处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的阶段.它与国家是对立统一的,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它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市民社会是原始伦理的丧失,它靠法律来维持市民个人需要的满足,人身和财产的保障,以及特殊利益和公共福利和秩序的维持,因此市民社会只有算是“外部国家”,国家作为伦理理念的现实,个人本身只有成为国家成员才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伦理性.而马克思则认为市民社会的法律不是对个人的保障,事实上它只为享有特权的“资产阶级”服务.因此,市民社会成员实际上过着双重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的活动,把别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可见,在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中,市民社会是介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的伦理丧失了直接的统一的一个阶段,而马克思则是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使人异化为工具的一个领域.由此导致了他们两人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直接对立的观点.
  • 3[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三联书店,1996,第606—610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5李猛 周飞舟 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16).
  • 6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1):71-88. 被引量:520
  • 7[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 8樊纲主笔.《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3页.

共引文献3693

同被引文献5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