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森严与松散:“名角制”京剧班社结构初探 被引量: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名角制"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京剧班社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京剧班社区别于传统的昆班、徽班和其他地方戏剧班社的主要差异所在。就其一般性结构而言,"名角制"京剧班社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等级森严,传统"脚色制"班社中演员之间对等互补的关系被打破,名角居于班社组织和运营核心的地位,名角和其他演员之间呈现金字塔结构。与此同时,由于"名角制"京剧班社以等级排列演员,脚色之间互相依附、互相制约的力量被大大削弱,这一班社结构就表现出另一个基本特征:流动频繁、组织松散。由于京剧发展程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名角制"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有"班主负责型"、"名角负责型"和"园主负责型"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北京、上海等地京剧艺术风格的差异。
作者 陈恬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66,共9页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上海租界时期戏曲生态研究"(10YJC760006)
关键词 名角制 京剧 班社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洛地.《“一正众外”、“一角众脚”--元曲杂剧为“正外制”论》,《洛地戏曲论集》,台北.“国家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 2张肖伧.《皮黄的将来》[J].戏剧旬刊,1935,(2).
  • 3齐如山.《戏界小掌故》,《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459页.
  • 4张次溪.《近六十年故都梨园之变迁》[J].剧学月刊,1934.
  • 5齐如山.《戏班》,北平国剧学会,1935年,第6页.
  • 6《名伶访问汜--奚啸伯》[J].立言画刊,1941.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56

引证文献6

二级引证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