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找一种淡淡的解释——重读《再别康桥》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再别康桥》我们耳熟能详,以“纯真的诗感”润泽了几代人。在教学中,一般把‘鉴赏诗歌所体现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作为教学目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是闻一多对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风格特点的概括。若把目标定位为诗歌所表现的“三美”,用《再别康桥》作为例文来突破,用例不典型。要体现“音乐美”,戴望舒的《雨巷》更合适。《雨巷》里多处‘双声叠韵”,在音韵上体现出舒缓的节奏;诗句多处“双音煞尾”,悠悠诉说的调式表达出绵长的忧愁和惆怅;首尾两段的“反复”,“咏叹”,更加强化了情感。诸多特点体现了“音乐美”。为何非得用《再别康桥》这个例子去学习“三美”呢?
作者 龚瑞峰
出处 《语文月刊》 2012年第1期71-72,共2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