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外文学关系编年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编年史类的著述,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建设工程,也是我国人文学科前辈学者治学的优良传统。它既是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学科进一步可持续拓展的重要基础。因为它能使大量原本纷繁复杂的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史料,经过系统的整理编排,呈现清晰可辨的脉络,为研究者深入探讨某一时段的文学与文化交流问题搭建一方宽阔的时空平台。由于在归纳文学交流发展现象、探讨文学交流规律、创新学术体系和科学研究方法方面提供了大量原创性成果,所以有助于填补学术空白和提升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的层次,有可能为中外文学关系史学科的成长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同时,学术性与工具性相结合,既保证了所有的编年内容都有据可查,又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中外文学交流史发展进程,将编年史视作文学交流史研究的一种视角和方法,发挥其在多国文学关系研究方面的优势,其多重功能将给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者提供诸多便利。梳理相关史料,呈现数百年来中外文学双向交流的行行足迹,既适应今后双向文学交流的需要,也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供史实基础和经验总结,因而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此类著述具有较高的引用率,会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
作者 葛桂录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09,共8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英文学关系史料学研究"(项目编号:10BWW008)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同被引文献28

  • 1王志杰,单波.传播学的现实关怀与思维方法——马特拉访谈录[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3):25-28. 被引量:5
  • 2葛中俊.厄普敦·辛克莱在中国的翻译及其理由─—辛克莱和翻译文学系列研究之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2(3):80-82. 被引量:6
  • 3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孙五三.传播学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6.
  • 4郭丽君,吴庆华.学科规训视角中的教学与科研冲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58-60. 被引量:7
  • 5邓正来.否思社会科学:学科的迷思[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3).
  • 6J.W.The Chicago School and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Dennis,Wartella.Americ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The Remembered History.New York:Routledge,1996:21-22.
  • 7哈特.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序6.
  • 8J.D..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Intellectual Poverty i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J].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Research,1986,13(4):528.
  • 9D.M..History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J].Political Communication,2001(18):412.
  • 10J..The New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M]//Park,Pooley.The Histor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Contested Memories.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08:60.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