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类比性想象不但帮助诗人们完成了对标志性动物、核心性地景、代表性节日象征符号意义的对抗、补充和互相指涉性的书写,而且也表现了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可以说,龙、长城、长江、黄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象征性符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它们像一根精神红线,在纵向上将华人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横向上将分布在亚洲、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不同区域的华人团结起来。
作者 赵小琪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1-178,共8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基金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的中国想象" 武大课程2010建设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312-313页.
  • 2梁宗岱:《谈诗》,《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95页。
  • 3钟怡雯.《从追寻到伪装--马华散文中的中国图象》,许文荣.《回首八十载,走向新世纪:九九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隆坡:南方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 4孔子.《孝经》,唐李隆基注,陈富元译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共引文献8

同被引文献38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