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从郭沫若关于诗歌本体的认知、思考出发,发现郭沫若在标举主情主义诗歌观的同时,无意识地打通了古今中西的诗歌壁垒,将中国传统的抒情思维和抒情方式转化到现代新诗。它们在与郭沫若所特有的海的情绪存在方式相结合时,呈现出三种倾向性鲜明的诗歌形态,即将海的情绪状态直接转化海的意象书写;用抽象语言的风暴去模拟海的情绪;用传统的抒情思维去承载海的情绪,并针对各个形态所取得的接受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11年第4期54-58,共5页
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