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近代救亡与启蒙的关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是社会应当面对的主题,然而,救亡与启蒙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历史地看,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化,救亡催生了启蒙,但接下来,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推动,启蒙暂时超越了救亡,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又使得救亡再次压倒了启蒙,在一定意义上讲,它们的双重变奏构成了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
作者
姚满林
机构地区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出处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11期65-69,共5页
Journal of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关键词
救亡
启蒙
马克思主义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4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
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张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3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2.
4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
俞吾金.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4):5-13.
被引量:35
二级参考文献
15
1
海涅.海涅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M].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下册)[M].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
霍尔巴赫.袖珍神学[M].单志澄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比较文化研究与社会形态时间”,载俞吾金.《寻找新的价值坐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389页.
6
霍尔巴赫.《袖珍神学》,单志澄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页.
7
福柯.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8
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20页.
共引文献
149
1
金雅.
梁启超学术思想的特质与启迪[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4):14-19.
2
季国清.
权力话语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式的知识生产[J]
.北方论丛,2001(1):11-24.
被引量:3
3
牛利华.
教育学的困境与企盼——略论教育理论思维[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9):1-4.
被引量:2
4
陈嘉明.
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J]
.文史哲,2006(3):138-143.
被引量:8
5
刘敬东.
解释·批判·对话:哲学的功能与哲学家的社会责任[J]
.学术研究,2006(6):18-24.
被引量:4
6
刘成纪.
重新认识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5):121-127.
被引量:18
7
李秀群.
法学的品格与法学中国化[J]
.山东社会科学,2006(10):12-16.
被引量:1
8
张其学.
启蒙:是拯救还是殖民[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8-12.
9
杜心源.
文化利用与“国民意识”的文化重构——对周作人的古希腊文学研究的再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2):99-105.
被引量:3
10
乔贵平.
激进的多元主义民主观——墨菲对自由主义民主观的批判及建构[J]
.学术探索,2007(2):35-40.
被引量:2
1
孙英兰.
钱学森的成就与忧虑[J]
.瞭望,2009(45):34-36.
被引量:1
2
张航.
理解与启蒙——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2):74-78.
被引量:5
3
魏义霞.
近代视野中的中西平等观批判[J]
.武陵学刊,2014,39(2):21-26.
4
萧洪恩.
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5):582-587.
被引量:4
5
韩毓海.
李泽厚、刘再复、甘阳对我们时代的影响——八十年代的反思与继承[J]
.当代作家评论,2010(2):64-70.
被引量:5
6
魏义霞.
康有为“孔子为教主”意图和意义[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3):59-65.
7
人本佛教: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J]
.中国宗教,2009(5):74-74.
8
郭若平.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评介[J]
.理论学习月刊,1998(8):71-72.
9
李凯林.
哲学创新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双重变奏[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5):44-47.
10
商增涛,赵华.
浅析胡适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3(1):120-121.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