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经方煎煮法中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
1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多数医家只关注于经方证的病机特点与辨证特点的研究,而对因煎煮法、服法不同对实际服用量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关注不够,从而影响了经方的临床疗效。重点从经方的煎煮法对其有效煎取量与疗效的影响方面,做一探讨。
作者
余秋平
韩佳瑞
焦拥政
仝小林
机构地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7-189,共3页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600)
关键词
量效关系
经方
煎煮法
分类号
R283 [医药卫生—中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25
同被引文献
164
引证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35
参考文献
5
1
艾军毅.
用好经方浅谈[J]
.四川中医,2006,24(6):23-24.
被引量:1
2
刘华山,张永桂.
含有附子、细辛的经方煎服方法浅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597-598.
被引量:7
3
鲍建军,黄寿妙.
张仲景经方汤剂的煎法与现代用量关系探讨[J]
.福建中医药,2010,41(2):48-49.
被引量:9
4
董正华.
从经方谈汤剂的煎法[J]
.陕西中医函授,1998(3):6-8.
被引量:9
5
曹远礼.
经方煎服法规律初探[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2,4(2):12-14.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8
1
柯雪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12):36-36.
2
吴生元,吴元坤.吴佩衡医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13-125.
3
李可.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专辑[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2:403.
4
高家骏.重用细辛能治顽痹.中国中医药报,2008,05(4).
5
清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59.
6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太阳方总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2
7
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65
8
赵宏利,陈杰,邱泽法.
经方药量分析之分析——建国以来关于经方药量论文之分析[J]
.中医药学报,1998,26(6):18-20.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25
1
于桂兰.
汤剂煎煮时间与疗效[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10).
被引量:14
2
官辉,林端宜,杨雪梅,张喜奎.
仲景方现代研究进展[J]
.国医论坛,2006,21(6):1-3.
3
张光霁.
仲景将息法及对后世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7):577-580.
被引量:7
4
陈超超,宋英,谈静,王玉.
四逆散不同煎煮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药房,2009,20(9):655-658.
被引量:3
5
赵钰蓉,董正华(指导).
仲景方煎服法浅探[J]
.国医论坛,2010,25(5):6-8.
6
余秋平,韩佳瑞,焦拥政.
《伤寒杂病论》中经方的用量策略探讨[J]
.中医杂志,2011,52(20):1720-1722.
被引量:4
7
李春来,李伟东,蔡宝昌.
汤剂煎煮的规范化研究方法探讨[J]
.中成药,2012,34(1):125-129.
被引量:29
8
李丽芳,康小珍,孙志刚.
中药汤剂煎服方法对药效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158-159.
被引量:9
9
黄鲛,易进海,刘玉红,黄志芳,陈燕,刘云华.
细辛煎煮过程中甲基丁香酚、黄樟醚和细辛脂素的变化研究[J]
.中成药,2012,34(10):1971-1974.
被引量:32
10
王弋然,张星,毛春芹,陆兔林.
正交试验法优选补阳还五汤水煎煮工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3):25-2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164
1
胡中韦,黄伟,司海龙,王希胜.
化疗相关性呕吐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2020(10):217-221.
被引量:14
2
杨慧峰.
影响中药汤剂疗效因素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02-3003.
被引量:1
3
仝小林,穆兰澄,吴义春,姬航宇.
《伤寒论》方剂中非计量单位药物重量的现代实测研究[J]
.中医杂志,2009,50(S1):1-2.
被引量:28
4
孙文娟,赵珉,刘洁,杨世杰.
保定、亳州、定州三产地长梗薤白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家兔的脂质调节作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9):782-783.
被引量:8
5
张善举,藏军现,杨红生,张香梅.
浅谈《伤寒论》汤剂的煎服法[J]
.国医论坛,1993,8(6):6-8.
被引量:5
6
郝万山.
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3):48-51.
被引量:113
7
刘渡舟.
方证相对论[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3-5.
被引量:118
8
程先宽,韩振蕴,陈志刚,范吉平.
《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研究思路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11-13.
被引量:13
9
程先宽,韩振蕴,陈志刚,范吉平,余海滨,张伟华.
不同地区医院处方与经方药味、用量比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2):44-47.
被引量:8
10
王今强,张鹏,林晓兰,郭景仙.
我院中药咨询工作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药房,2006,17(12):952-95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3
1
孙爱玲.
门诊患者中药咨询情况调查[J]
.中国医药,2013,8(4):511-512.
被引量:1
2
姜燕.
新时期煎中药与《伤寒论》煎药方法初探[J]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1):53-54.
被引量:1
3
袁武军,殷网虎,谢新方.
两种煎煮法四君子汤煎出率的比较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623-1623.
被引量:2
4
武东.
中药煎药火候与时间浅探[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87-87.
5
陈光,何庆勇.
何庆勇副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的临床经验[J]
.世界中医药,2015,10(1):70-72.
被引量:3
6
刘起华,文谨,陈弘东,刘凤麟,仝小林.
从《伤寒论》煎煮法探讨经方剂量的合理使用[J]
.中医杂志,2016,57(13):1081-1085.
被引量:12
7
陈华,齐昌菊,浦良发,葛谈.
《伤寒论》药物煎煮法与疗效[J]
.中医文献杂志,2017,35(4):28-29.
被引量:4
8
陈婷,方灿途,李陆振.
基于《医部全录》呕吐门数据挖掘探讨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治疗思路[J]
.河北中医,2022,44(6):1020-1025.
被引量:4
9
付进杰,刘馨雅,郝征,宋文杰,傅延龄.
基于CiteSpace知识网络图谱的中药复方量效关系可视化分析[J]
.中草药,2023,54(4):1208-1219.
被引量:5
10
苏旭,高长玉,陈敏,陶明源,田敏.
古代经典名方真武汤的历史溯源与考证[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20):9-1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35
1
林宏.
从《金匮要略》中总结张仲景治疗杂病的临床经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31):295-296.
2
刘起华,陈弘东,孙玉雯,刘凤麟,仝小林.
论《伤寒论》煎药法之特殊性[J]
.中医杂志,2016,57(3):185-188.
被引量:8
3
陈蓓蓉,黄金路,赵赟,郭澄.
药物咨询室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8(2):332-335.
被引量:4
4
齐惠珍,霍炳杰,周霞瑾.
两种煎煮法对六味地黄汤煎出率的比较研究[J]
.河北医药,2016,38(8):1262-1263.
被引量:7
5
吴潍,陈伟光.
四物汤两种煎煮方法的系统对比研究[J]
.中药材,2016,39(2):375-377.
6
张兆洲,戴恩来.
从《伤寒论》七方中探讨“去滓再煎”法的现实意义[J]
.西部中医药,2017,30(3):63-65.
被引量:7
7
龚轩.
《伤寒论》组方术数机制研究的意义[J]
.中医杂志,2017,58(11):901-904.
被引量:6
8
周昕,谢瑞芳.
论《伤寒论》之药学服务理念[J]
.中医药导报,2018,24(10):36-39.
被引量:1
9
李海苹.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34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8):94-94.
被引量:5
10
王涵,顾成娟,赵林华,仝小林.
从仝小林三味小方谈现代临床遣方用药思路[J]
.吉林中医药,2020,40(1):1-4.
被引量:6
1
杨在龙.
试述仲景方煎煮之法[J]
.四川中医,1996,14(5):16-16.
2
杨玉璞.
中草药煎煮方法的演变与探讨[J]
.青海医药杂志,1995,25(6):63-64.
3
张立东,周召江.
中药汤剂的煎煮法浅析[J]
.长春医药,1995,8(3):14-15.
4
傅延龄,陈非,李东一,具银珠.
《伤寒论》方的煮药时间[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8-11.
被引量:36
5
张美玲,任桂美.
对179例煎煮汤药的体会[J]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7(8):1243-1243.
6
梁庆莲.
煎煮法对石斛含量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2000,31(2):46-46.
被引量:4
7
谭立兴.
煎煮中药的常识[J]
.大众医学,1991(2):42-43.
8
杨帅才,庄书蓓,肖凤华,周宇欣.
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测定[J]
.黑龙江医药,2004,17(4):251-252.
被引量:5
9
赵景云.
汤剂传统饮片煎煮法工艺改进[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6(2):46-48.
被引量:3
10
夏丕芳.
中药汤剂制成成药后服用量的我见[J]
.中国中药杂志,1992,17(6):351-352.
被引量:5
中医杂志
201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