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优先发展的领域前沿和研究方向
被引量:1
出处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0年第1期8-13,共6页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16
-
1李克让,张豪禧,尹思明.中国沿海地区灾害发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J].地理研究,1995,14(4):23-31. 被引量:11
-
2任振球.当代气候变化若干问题商榷[J].地球科学进展,1996,11(5):504-507. 被引量:8
-
3翁焕新,刘云峰.滨海沉积物和间隙水中的磷研究──以美国墨西哥湾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1997,17(2):148-153. 被引量:47
-
4林海.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思考[J].地学前缘,1997,4(1):9-15. 被引量:16
-
5庄亚辉.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J].地学前缘,1997,4(2):163-168. 被引量:22
-
6杨荫凯.地球系统科学现行研究的最佳切入点——试论海岸带研究框架的创立[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73-79. 被引量:17
-
7李任伟.沉积物污染和环境沉积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4):398-402. 被引量:64
-
8王绍强,陈育峰.陆地表层碳循环模型研究及其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4):64-72. 被引量:40
-
9翁焕新.海陆边缘沉积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5):524-528. 被引量:12
-
10齐玉春,董云社.土壤氧化亚氮产生、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1999,54(6):534-542. 被引量:84
二级引证文献7
-
1王峰,范福东,张志,陈茂林,郭博书.磷通量与全球碳循环的相关性[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38(22):1-5.
-
2ZHENGAirong,SHENHaiwei,LIWenquan.Study of chemical forms of phosphorus and their bioavailability in the sediments[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4,23(2):317-327. 被引量:1
-
3郑爱榕,沈海维,李文权.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J].海洋学报,2004,26(4):49-57. 被引量:28
-
4孙宏发,刘占波,谢安.湿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影响因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148-152. 被引量:14
-
5全为民,沈新强,韩金娣,陈亚瞿.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氮、磷的形态特征及分布研究[J].海洋科学,2010,34(3):76-81. 被引量:14
-
6饶文波,罗泰义,高振敏,李晓彪.最近13万年以来洛川黄土剖面中P_(org)/P_(inorg)分布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J].地球化学,2003,32(4):343-348. 被引量:2
-
7邓焕广,陈振楼,张兴正.沉积物中磷的研究进展[J].广州环境科学,2004,19(1):8-10. 被引量:4
-
1东方.突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中科院锁定知识创新工程九大科技领域[J].科学新闻,1999,0(36):1-1.
-
2李光纬.科技目标管理方法再探[J].科技管理研究,1995,15(6):31-33.
-
3王政芳,赵志刚.凝练科技目标 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15(6):436-439.
-
4何岩.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1):44-47. 被引量:2
-
5路甬祥: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 人才是关键[J].创新科技,2008,8(7):4-4.
-
6孙殿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四周年回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4):247-252.
-
7施尔畏.探索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五周年回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8(3):163-166. 被引量:2
-
8黄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通过验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0(1):86-86.
-
9田斌.创新使我走向成熟[J].科学新闻,2007(2):30-30.
-
10李辉.知识创新工程十周年座谈会召开[J].科学新闻,20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