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文字与照片的拼接——评W.G.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对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德国作家w.G.塞巴尔德(w.G.Sebald,1944—2001)的名字可谓陌生,因为《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是他第一部被译成中文的作品①;即便在他的祖国德国,他的名字也仅仅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在英国、美国和法国,
作者
何宁
机构地区
北京语言大学
出处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2年第1期8-11,共4页
关键词
奥斯特
拼接
照片
文字
中国读者
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
文学界
分类号
I516.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3
1
《奥斯特里茨》中文版,译林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刁承俊译.
2
Loeffler,Sigrid, "Wildes Denken. Geprach mit W.G.Sebald" , in: Portrait 7: W.G. Sebald, Eggingen, Edition Isele, 1997.
3
Caruth, Cathy, "Trauma als historische Erfahrung. Die Vergangenheit einholen", In: Baer, Ulrich (Hg.): Niemand zeugt fur den Zeugen. Erinnerungskultur und historische Verantwortung nach der Schoah, 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 Verlag, 2000.
同被引文献
9
1
黎江波.
目光的相遇与灵韵的回归:本雅明摄影理论再审视[J]
.社会科学家,2023(9):122-127.
被引量:1
2
陶家俊.
创伤[J]
.外国文学,2011(4):117-125.
被引量:252
3
汪诗明.
澳大利亚政府的政治道歉与种族和解进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4):21-29.
被引量:5
4
杨洪贵.
澳大利亚对混血土著的“血统改造”[J]
.历史研究,2013(3):117-133.
被引量:6
5
吴庆宏.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35-39.
被引量:1
6
黄洁.
不可言说的忏悔:“被偷走的孩子”与《抱歉》中语言的隐喻[J]
.外国文学评论,2018(4):135-152.
被引量:2
7
叶子.
“确定性早已被历史洪流卷走”——詹姆斯·伍德论W.G.塞巴尔德[J]
.外国文学评论,2019,0(4):214-231.
被引量:1
8
杨洪贵.
论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同化政策[J]
.世界民族,2003(6):22-29.
被引量:8
9
朱蕴轶.
走出异化的阴影 寻找迷失的自我——戴维·马洛夫早期小说主题探析[J]
.当代外国文学,2003,24(3):125-13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张加生,桂晓梦.
当代澳大利亚人的“幻灭”困境——论约瑟芬·威尔逊的《灭绝》[J]
.外国语文,2020,36(6):39-44.
2
叶隽.
异邦故乡何处家?——塞巴尔德《移民》展现的资本语境与文化侨易[J]
.文艺争鸣,2021(3):185-187.
被引量:1
3
李双志.
摄影作为复制艺术的美学动能:塞巴尔德与本雅明的对话[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5):14-24.
二级引证文献
1
1
李征.
第三元流力——侨易学视域下的米亚诺的“边界身份”书写[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3(2):66-74.
1
科技中国读者调查表[J]
.科技中国,2005(3):73-73.
2
侯儒成,钟元元.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J]
.科技中国,2005(7):80-83.
3
陈言.
从“日全食”看科普教育[J]
.今日中国,2009(9):7-7.
4
6科学家获2010年度诺贝尔科学奖[J]
.科技潮,2010(11):13-13.
5
侯儒成,无(图片).
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J]
.科技中国,2005(9):58-63.
6
侯儒成.
费米国家实验室[J]
.科技中国,2005(12):56-59.
7
陈先锋.
中国读者眼中的雅斯贝尔斯——基于23篇公开发表的“《什么是教育》读后感”[J]
.教育视界,2016(30):77-79.
8
新年寄语[J]
.中国科学探险,2011(1):29-29.
9
潘启雯.
追寻身份和存在的意义——读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J]
.阅读与写作,2008(4):35-36.
10
王奉安.
与大自然为伍的“绿色作家”[J]
.气象知识,2009(6):58-58.
外国文学动态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