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区际联系视角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产业定位研究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区际联系视角考察,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产业定位,必须注重城市资源禀赋的区际意义,历史形成的产业基础及其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以及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所赋予的城市未来的职能三大因素。
作者
黄昌富
胡玉蓉
机构地区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处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71-74,共4页
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区际联系视角
省域副中心城市
产业定位
分类号
F290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33
同被引文献
44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0
参考文献
10
1
彭智敏.
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J]
.学习与实践,2006(4):34-37.
被引量:15
2
赵霞,陈丽媛.
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J]
.当代经济,2009,26(19):86-88.
被引量:5
3
左继宏 游学民.襄樊成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条件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
4
赵凌云.
打开思想空间 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J]
.学习月刊,2010(5):33-34.
被引量:1
5
韩民春,曹玉平,白小平.
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1):84-91.
被引量:20
6
王俊,马海彦.
区域合作: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2):119-121.
被引量:9
7
邹家文.
把遵义打造成为贵州省副中心城市[J]
.当代贵州,2010(17):37-37.
被引量:1
8
张蓝青.
石化产业是推动茂名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引擎[J]
.全国商情,2008(3):23-24.
被引量:2
9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0-25.
10
梁娜,张宗旺.
简析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模式选择[J]
.城市发展研究,2008,15(5).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刘重.
滨海新区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J]
.特区经济,2006(8):286-288.
被引量:1
2
梁桂全,游霭琼.
差异·互补·共赢——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趋势[J]
.广东社会科学,2005(1):27-34.
被引量:21
3
李立华.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04(12):38-42.
被引量:12
4
彭智敏.
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J]
.学习与实践,2006(4):34-37.
被引量:15
5
朱春红,李晨霞.
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障碍分析[J]
.未来与发展,2006,27(12):16-19.
被引量:4
6
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理论与实践[R].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4.
7
陈丽媛.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理论与实践[DB/OL].[2008—05—21]http://www.hbzyw.gov.cn/xwxx.asp?id=8806.
8
胡雁鸿.湖北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配套改革问题研究[DB/0L].[2007-05-23]http://www.ycczw.gov.cn/ShowArticle.asp?ArticlelD=1342.
9
张秉福.
国外区域经济政策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7(9):36-38.
被引量:3
10
武义青.
京津冀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
.经济与管理,2007,21(9):5-8.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133
1
周勇.
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核心增长极:调整逻辑及整合框架——以湖南省等为例[J]
.学术论坛,2021,44(5):49-59.
被引量:6
2
许红卫.
“一主两副”城镇空间范式的解析[J]
.规划师,2013,29(S2):74-77.
3
李具恒.
FDI的区位选择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兼论中国西部地区的对策选择[J]
.中国软科学,2004(6):112-117.
被引量:18
4
贾明江,蔡继荣.
企业集群发展阶段的探讨[J]
.软科学,2004,18(6):83-87.
被引量:16
5
张洁.
聚集经济问题与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J]
.商业研究,2005(2):48-49.
被引量:3
6
李铁立,姜怀宇.
边境区位:一个基于企业集聚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2005,14(2):7-13.
被引量:1
7
邱斌,孙少勤.
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聚“区位因素”影响的研究[J]
.物流技术,2005,24(10):160-161.
被引量:8
8
张平.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研究述评[J]
.科学管理研究,2006,24(1):68-71.
被引量:23
9
王伟光.
产业集群与创新集聚:基于技术组织模式的一种分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4):1-5.
10
胡小娟,张兴华.
提高外向型产业集群吸收国际产业转移质量的思考[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62-67.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44
1
卢平.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探索[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0(6):45-49.
被引量:3
2
冯筱,冯柏,包晓雯.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S3).
被引量:4
3
李俊杰,黄鹰.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主导产业解读与选择[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75-78.
被引量:3
4
冯静兰,张红宇,宋乃振.
草地畜牧业:武陵山区经济开发的产业选择[J]
.农业经济问题,1994,15(4):32-36.
被引量:2
5
李俊杰.
论民族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2):60-64.
被引量:4
6
张开琳.
大城市副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J]
.城市问题,2005(2):73-76.
被引量:32
7
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被引量:501
8
王兵,陈雪梅.
产业结构与广东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4):46-50.
被引量:45
9
陈佳贵,钟宏武.
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阶段性特征[J]
.开发研究,2007(1):6-10.
被引量:31
10
朱晓明,许山白.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综述[J]
.人文地理,2007,22(2):20-22.
被引量:32
引证文献
5
1
李波.
基于协同视角的武陵山区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6):108-113.
被引量:9
2
徐东文,罗翔宇,史媛媛.
湖北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133-136.
被引量:7
3
谭江涛.
宜昌市创意农业发展理念与衍生发展模式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4):60-63.
被引量:1
4
邓青,王玉燕.
西部省份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21-27.
被引量:13
5
胡刚,游悦.
新时期南沙建设“城市副中心”发展战略思考[J]
.城市观察,2017(1):90-97.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王洪清,吴淑娴.
科技创新助推“农字号”企业跨越式发展实证研究——以湖北稻花香集团为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5):81-84.
2
章成林,甘泗群.
云南省产业结构趋同度比较研究[J]
.商,2013(24):331-333.
3
王守智.
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常规阻力与动力机制构建——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2):41-46.
被引量:2
4
其乐木格.
技术进步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
.商情,2014(20):287-288.
5
方应波,熊宏涛,张中旺,易文芳.
广东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特征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4):601-605.
被引量:12
6
王玉燕,林汉川,吕臣.
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技术进步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4(9):65-77.
被引量:192
7
甘泗群.
我国西部六盘山片区产业结构趋同度比较研究[J]
.冰川冻土,2014,36(5):1328-1336.
被引量:2
8
汪晓梦.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6):68-70.
被引量:3
9
李波.
连片特困高寒藏区产业结构协同测度及比较研究[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2):100-105.
被引量:2
10
邹波,张彬,柴盈.
我国连片特困区的绿色贫困问题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6,28(2):29-37.
被引量:10
1
彭智敏.
我国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J]
.学习与实践,2006(4):34-37.
被引量:15
2
赵霞,陈丽媛.
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研究——以湖北宜昌市为例[J]
.当代经济,2009,26(19):86-88.
被引量:5
3
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打造宜昌名城新形象[J]
.决策与信息,2009(2):16-17.
4
吴建勋.
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优势分析[J]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42-45.
5
李景科,周立安,于晓丹.
丹东成为辽宁省省域副中心的条件[J]
.辽宁经济,2014(5):58-59.
被引量:1
6
申文,徐章一,杨刚强.
基于省域副中心的湖北省襄阳市高等教育调整发展若干设想与策略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4(9):58-64.
被引量:2
7
柳宝全.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J]
.城乡建设,2006(4):24-25.
8
彭小兵.
发挥社会组织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作用[J]
.中国社会组织,2013(4):46-48.
被引量:3
9
李晶,李芬.
襄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5):144-145.
10
李国震,曹至诚.
东风股份汽车分公司“质量领航”获殊荣[J]
.商用汽车新闻,2011(29):23-23.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