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郑《笺》、孔《疏》与朱熹《诗集传》“兴”论略析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郑《笺》、孔《疏》与朱熹《诗集传》"兴"论的不同,与儒学发展变化的特定历史语境有着重要关联。在显层的"兴"论阐述中,暗含《诗》学阐释方式的变化与情、志(性)关系的不同思考,以及此思考所得以可能的儒学核心问题的变化。大体言之,郑《笺》"以志统情",强调"兴者,喻"的结构模式与"求诗意于言辞之外"的经典阐释方式;孔《疏》以"情志一也",强调"兴必取象";朱《传》以情为用、性为体,由情明性,强调读诗者的深入涵咏。
作者 刘顺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55,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金 兰州大学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人文社科类)(10LZUJBWZY054) 兰州大学文科基金项目(LZUGH09015) 教育部青年项目(10yjc75105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3

  • 1刘毓庆.《诗》学之“兴”的还原与背离[J].文学评论,2008(4):20-28. 被引量:10
  • 2孔颖达.唐宋注疏十三经·毛诗注疏:卷一[M].
  • 3孔颖达.唐宋注疏十三经·毛诗注疏:卷七[M].
  • 4唐晏.两汉三国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359.
  • 5韩婴.韩诗外传[M].许维通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6-8;182.
  • 6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M].
  • 7孔颖达.唐宋注疏十三经·毛诗注疏·关雎·序[M].
  • 8班固.白虎通义·五经[M].
  • 9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56.
  • 10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五[M].

二级参考文献29

  • 1刘传新.兴:中国诗歌之本——中国诗歌的原型研究之一[J].东岳论丛,1989,10(2):64-69. 被引量:3
  • 2王弼.《周易略例·明象》[M].,..
  • 3庞德.《意象主义者的几"不"》,《意象派诗选》,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152页.
  • 4.《全唐五代诗格校考》[M].,.第186、179页.
  • 5《钝吟杂录》卷5.《常熟二冯先生集》本[M].,..
  • 6.《董氏武陵集纪》[A]..《刘禹锡集》[C].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卷19..
  • 7.《诗式》卷1[A]..《全唐五代诗格校考》[C].,.第210页.
  • 8.《与极浦书》[A]..《司空表圣文集》卷3《四部丛刊》本[C].,..
  • 9.《与李生论诗书》[A]..《司空表圣文集》卷2《四部丛刊》本[C].,..
  • 10欧阳修.《六一诗话》[M].,..

共引文献29

同被引文献15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