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的张力──读《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
被引量:3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2-144,共3页
Literary Review
同被引文献11
-
1涂险峰.对话的可能与不可能及复调小说[J].外国文学评论,1999(2):120-128. 被引量:17
-
2夏忠宪.对话──整合──文学研究与语言、文化[J].俄罗斯文艺,1997(1):61-64. 被引量:4
-
3季星星.试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文风[J].俄罗斯文艺,1996(3):26-30. 被引量:1
-
4李玉芝.新时期反思电影创作新探[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7(3):75-79. 被引量:1
-
5仲呈祥,饶曙光.文化反思中的新时期电影创作[J].当代电影,1987(1):36-47. 被引量:5
-
6巴赫金.人文科学方法论[M].白春仁 晓河 周启超等译.巴赫金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a..
-
7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 顾亚铃译.巴赫金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8..
-
8БахтинМ.М.Эстетикасловесноготворчества[M]. М., 1986.
-
9杨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观念演进一瞥[J].艺术评论,2008(12):45-50. 被引量:1
-
10黄修已.历史的反思,直逼“五四”[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30-35.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吴忠岫.《使至塞上》的主体间性对话解读[J].文教资料,2008(21):6-8.
-
2王春艳.《午夜的孩子》中的对话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161-161.
-
3刘蕊.基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探讨翻译批评标准中的“他者”意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79-81.
-
4胡智飞.叙述主体“我”与小说修辞意识[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5):46-48. 被引量:2
-
5黎学军,陈立言.论马克思主义民众化的“微言大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4):14-17.
-
6王春艳.“第三空间”的构建——论拉什迪的复调思维在《午夜的孩子》中的呈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11-114.
-
7朱军,自然,杜佳.虚拟与写实:网络群言体及其社会语用价值[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111-114. 被引量:3
-
8任美衡.文学批评的理性精神与现代品格[J].重庆社会科学,2013(6):78-83.
-
9刘歆.“伤痕电影”的历史反思与时代延伸——解析《我11》[J].电影文学,2014(8):91-92.
-
10李心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题材的变化及原因分析[J].环球首映,2019,0(9):19-20.
-
1高建平.对话与文艺学的发展——读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J].文艺争鸣,2000(1):78-80.
-
2国图获赠珍稀俄文善本[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8):57-57.
-
3李世涛.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出场——评《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4):138-139.
-
4秦林芳.在“传达意识形态的说教”之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人文精神[J].文学评论,2010(1):163-169. 被引量:11
-
5胡家麒.抓住新闻采访中的机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12):50-51. 被引量:2
-
6许良.“必要的张力”有助于科学发现吗?[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9(5):6-8.
-
7戎国强.孙氏寓言——评孙建江《试金石》[J].出版广角,2014(16):90-90.
-
8《文史哲》顾问名单(排名不分先后)[J].文史哲,1997(5):105-105. 被引量:1
-
9朱靖华.不倦·固志·以启山林——王启鹏新著《苏东坡寓惠探幽》序[J].惠州学院学报,1999,21(2):46-48.
-
10《文学评论》的40年[J].文学评论,1997(6):153-156.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