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交通肇事后逃逸预防问题研究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国现行刑法和其司法解释都没有将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作为独立的犯罪行为加以评价,而是作为过失的交通肇事罪的一个加重情节加以处理,这种立法模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预防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而且降低了交通肇事逃逸的违法成本,有放纵交通肇事逃逸的犯罪行为之嫌,影响了刑法执行的可操作性和社会效果。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具备了不同于交通肇事罪的犯罪特征,无论从犯罪的本质特征,还是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将其独立犯罪化。
作者 高庆国
出处 《前沿》 2012年第2期62-63,共2页 Forward Pos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11

  • 1叶传星.利益多元化与法治秩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7,19(4):3-10. 被引量:44
  • 2[6]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M].顾肖荣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 3[6]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4[8]吴高盛.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解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 5[10]徐久生,庄敬华.德国刑法典[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 6[11]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院.俄罗斯联邦刑法典释义:下册[M].黄道秀,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 7李玉峰.刑事推定与犯罪的认定[EB/OL].[2010-11-011.http://www.zhxzcourt.gov.cn/ll—study/ll-study_play.asp?sn=41.
  • 8罗坚梅.交通肇事逃逸与事故责任认定[N].法制日报,2009-10-29.
  • 9大谷实.刑法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 10龚鹏飞.交通肇事逃逸的事故责任确定及其应用[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23(3):82-86. 被引量:3

共引文献5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