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描写与阐释:唐代诗体通感的投射方向及结构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对通感辞格的分类标准学界多有争议。我们引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根据投射方向同时兼顾语言结构,在历时考察的基础上对唐代诗体中的通感进行描写和阐释。唐诗中通感存在着十二个投射方向,为通感辞格史的巅峰时期;投射方向多维格局的形成,与当时佛教"六根互用"思想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
雷淑娟
机构地区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4,共6页
Contemporary Rhetoric
关键词
通感
正向投射
等向投射
逆向投射
唐诗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4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4
同被引文献
20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唐桂兰.
论通感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155-158.
被引量:5
2
周裕锴.
诗中有画:六根互用与出位之思——略论《楞严经》对宋人审美观念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68-73.
被引量:22
3
伍敬芳,刘宇红.
通感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23-26.
被引量:8
4
刘宇红.
通感现象的身体化特征[J]
.文史博览,2005(6X):28-30.
被引量:12
5
蒋寅.
过度修辞:李贺诗歌的艺术精神[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6):55-61.
被引量:12
二级参考文献
74
1
陶尔夫.
李贺诗歌的童话世界[J]
.文学评论,1991(3):36-47.
被引量:8
2
陶文鹏.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J]
.文学评论,1997(6):98-105.
被引量:29
3
褚孝泉.
通感考[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9(4):87-91.
被引量:31
4
林继中.
幻觉思维:李贺歌诗探秘[J]
.中州学刊,1996(2):100-105.
被引量:3
5
陈允吉.
“牛鬼蛇神”与中唐韩孟卢李诗的荒幻意象[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8(3):65-71.
被引量:8
6
张剑.
20世纪李贺研究述论[J]
.文学遗产,2002(6):119-131.
被引量:12
7
汪少华.
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
.外国语,2001,24(3):37-43.
被引量:143
8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9
唐桂兰.通感及其与比喻的区别[J].学语文,1999,(4):44-45.
10
[3]刘继超,高月丽.修辞的艺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共引文献
54
1
刘泽华.
论“六根互用”与两宋题画诗的通感艺术[J]
.艺术学界,2021(2):81-101.
2
姜文.
21世纪以来中国《坛经》研究述评[J]
.中国佛学,2022(1):141-154.
3
孙艳秋.
追求新变的李贺诗歌语言艺术[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7):36-38.
被引量:1
4
刘宇红.
从通感现象看自然语言音、形、义的产生[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6):146-149.
被引量:4
5
伍敬芳,刘宇红.
通感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23-26.
被引量:8
6
伍敬芳,赵湘波.
英、日、汉语中的通感现象——从心理学到认知语言学[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1):65-68.
被引量:8
7
杨波,张辉.
跨感官感知与通感形容词研究[J]
.外语教学,2007,28(1):16-21.
被引量:27
8
钱才芙,邱明丰.
持续发展中的美学研究——2005年国内宗教美学研究概况[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7(1):21-25.
9
龙迪勇.
时间性叙事媒介的空间表现[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4):18-32.
被引量:19
10
翟艳.
论汉语表达基本情感的通感认知模式[J]
.中文自学指导,2007(5):38-42.
同被引文献
20
1
饶樊莉.
李贺诗歌的通感手法及其心理机制[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30-31.
被引量:3
2
錢锺书.
通感[J]
.文学评论,1962(1):13-17.
被引量:115
3
刘道顺.
李贺诗歌中的通感现象[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7(2):101-105.
被引量:5
4
李国南.
论“通感词”的民族文化差异[J]
.福建外语,2002(2):15-20.
被引量:12
5
宋薇.
钱穆文学美学思想论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6):17-19.
被引量:3
6
尚永亮,刘磊.
欧、梅对韩、孟的群体接受及其深层原因[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3-93.
被引量:6
7
王牧群.
通感隐喻与文学语言的翻译[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90-93.
被引量:3
8
雷淑娟.
唐诗通感投射方向及其心理动因[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9-21.
被引量:1
9
邱文生.
文化语境下的通感与翻译[J]
.中国外语,2008,5(3):89-94.
被引量:11
10
王牧群,任洪玲.
跨学科视域下诗学通感隐喻的哲学基础及审美特征[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9-11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4
1
张悦.
李贺诗通感表达的日译研究[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4):119-127.
2
胡俊.
唐诗通感英译研究[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125-130.
3
郭春燕,夏云.
毛泽东诗词中的通感隐喻及英译研究[J]
.译苑新谭,2022,3(2):134-141.
4
李小荣.
略论李贺诗在佛教文学史上的传播与接受[J]
.文学遗产,2024(1):78-92.
1
雷淑娟.
宋词通感投射方向及结构的描写与阐释[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25.
2
邱明会.
“通感词”与“通感”辞格[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9(2):49-49.
3
刘成亮.
通感辞格在文学艺术欣赏中的作用[J]
.焦作大学学报,2006,20(4):37-38.
4
宗廷虎,李金苓.
汉语辞格史略论[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22(1):82-85.
被引量:1
5
王涛.
英语中的通感[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0(5):107-109.
6
刁晏斌.
关于汉语修辞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
.修辞学习,2006(3):42-44.
被引量:3
7
李新平.
简论诗歌创作中通感辞格的运用[J]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09(4):72-74.
被引量:1
8
罗积勇.
论辞格理论与辞格发展之间的互动[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2):92-98.
被引量:1
9
黄丽燕.
相似性基础上通感辞格的生成机制[J]
.文学教育,2013(5):142-143.
10
吴军群.
认知语义下的通感辞格心理空间与预设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134-136.
当代修辞学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