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杭州食品科技》
2000年第1期9-11,共3页
Hangzhou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参考文献6
-
1曾鹏,李洪涛.城市行政级别、贸易开放度对区域收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11-122. 被引量:18
-
2王家合,赵喆,柯新利.公共服务合作治理的主要模式与优化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154-156. 被引量:24
-
3胡志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与政府行为框架[J].学术月刊,2019,51(6):53-63. 被引量:30
-
4詹国彬.公共服务逆向合同外包的理论机理、现实动因与制度安排[J].政治学研究,2015(4):106-117. 被引量:33
-
5黄细嘉,梅文斌,谢珈.“元治理”视角下全域旅游治理体制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9(5):67-73. 被引量:13
-
6王喆,丁姿.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改革的多案例研究--以医疗服务为例[J].管理评论,2018,30(3):264-272.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72
-
1于水,查荣林,帖明.元治理视域下政府治道逻辑与治理能力提升[J].江苏社会科学,2014(4):139-145. 被引量:44
-
2朱建华,陈田,王开泳,戚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区划格局演变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15,34(2):247-258. 被引量:72
-
3李景鹏.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J].新视野,2004(5):40-42. 被引量:27
-
4刘乐山,何炼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解析[J].人文杂志,2005(1):129-133. 被引量:48
-
5齐明山.有限理性与政府决策[J].新视野,2005(2):27-29. 被引量:36
-
6顾昕.全球性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模式变革——探寻国家监管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平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1):46-55. 被引量:41
-
7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J].改革,1996(5):50-57. 被引量:185
-
8邹至庄.中国医疗的供给与政策[J].管理评论,2006,18(10):3-6. 被引量:22
-
9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6):897-901. 被引量:124
-
10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22(12):60-66. 被引量:125
共引文献122
-
1陈琤,陈永海,张俞杉.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模式四十年变迁的影响因素和解释逻辑——基于英文文献的述评[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3(1):225-252.
-
2赵英楠,郭丽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21):200-203.
-
3顾诗颖,李友梅.竞争与合作:社会组织间关系研究[J].中国社会组织研究,2024,27(1):124-147.
-
4姜亦炜,晏志鑫,朱崟.城郊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类型学研究——基于浙江省H市的多个案分析[J].中国农村研究,2019(1):209-233. 被引量:8
-
5郑文钵.中国首航北极科学考察[J].地理教育,2000(2):25-25.
-
6余英.关于民居研究方法论的思考[J].新建筑,2000(2):7-8. 被引量:9
-
7倪咸林.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监管: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J].理论与改革,2016(5):112-117. 被引量:18
-
8张鲁萍.公私合作语境下公共服务外包的制度困境及其突破[J].学习论坛,2017,33(3):47-51. 被引量:1
-
9裴欣如,张崇康.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理论框架、现实障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7(5):119-121. 被引量:2
-
10张鲁萍.美国公共服务外包的演进轨迹及其启示[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7,32(4):94-101.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52
-
1文明运.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桑椹红酒[J].酿酒科技,2004(5):93-95. 被引量:6
-
2杨政水,袁德奎,罗显华.天然类胡萝卜素色素的特性与开发利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1):110-113. 被引量:13
-
3朱桂勤,李建科.茶多酚的功能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1):33-35. 被引量:70
-
4李凤英,崔蕊静,李春华.从葡萄皮中提取多酚物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31(4):147-149. 被引量:55
-
5韩丙军,彭黎旭.植物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开发应用现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11(1):21-26. 被引量:61
-
6陈素艳.茶多酚的提取与应用[J].福建化工,2005(2):40-43. 被引量:6
-
7侯冬岩,回瑞华,刘晓媛,唐蕊,朱永强.红茶茶多酚及抗氧化性能测定[J].食品科学,2005,26(8):367-370. 被引量:36
-
8金莹,孙爱东.植物多酚的结构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1(9):27-29. 被引量:60
-
9刘运荣,胡健华.植物多酚的研究进展[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24(4):63-65. 被引量:65
-
10刘本英,王平盛.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92-94. 被引量:19
引证文献4
-
1肖友国.植物油脂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展望[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13(4):1-5. 被引量:19
-
2赵扬帆,郑宝东.植物多酚类物质及其功能学研究进展[J].福建轻纺,2006(11):107-110. 被引量:85
-
3梁艳英,王华.桑椹利口酒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10):71-74. 被引量:8
-
4戚向阳,陈福生,陈维军,黄红霞.苹果多酚抑菌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5):33-36. 被引量:60
二级引证文献172
-
1王静,戚向阳,朱学良,李蕙蕙,刘传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其不同氧化级分的抑菌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20(1):91-94. 被引量:11
-
2许秋雁,欧阳玉祝.海金沙中多酚的超声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20(6):67-71. 被引量:3
-
3庞小琳,周波,王艳,徐英黔.环庚三烯酚酮对食品腐败菌的抑菌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33(6):202-204. 被引量:2
-
4孙承锋,杨建荣,贺红军.苹果多酚对鲜肉色泽稳定性及脂肪氧化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5,26(9):153-157. 被引量:36
-
5齐典,金哲雄.植物多酚在保健食品方面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06,19(2):120-123. 被引量:29
-
6严守雷,王清章,彭光华,高志贤.莲藕多酚对微生物抑制作用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2):148-151. 被引量:19
-
7孙承锋,姜竹茂,杨建荣.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苹果多酚的含量[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4):185-187. 被引量:29
-
8秦慧民,朱思明,于淑娟.橙皮苷及铜配合物的抑菌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技,2006,31(6):81-83. 被引量:27
-
9胡青平,徐建国,朱志敏,王盼盼.山茱萸总皂甙的抑菌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6,27(10):162-164. 被引量:15
-
10彭雪萍,马庆一,刘艳芳,常广双,蒋宗瑰.苹果废渣中天然抗氧化物的提取、分离及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11):111-113. 被引量:14
-
1涂顺明.微波食品与包装的开发动向[J].中外食品工业信息,2000(2):27-28.
-
2陈曾三.日本酶技术的开发动向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杭州食品科技,1992(1):4-6.
-
3继成.国内保健新品开发动向[J].中国保健食品,2002,15(10):14-16.
-
4陈成锐,卢泽勤,李肖金.果蔬保鲜剂开发动向[J].现代化工,1991,11(4):22-25. 被引量:7
-
5郭渭鸿.甘蔗综合开发动向综述[J].福建糖业,1996,17(3):50-53.
-
6李兆龙,沈京勇.美国合成甜味剂应用开发动向[J].食品工业,1990(1):24-25.
-
7周秀琴.天然抗氧化剂开发动向[J].杭州食品科技,1995(2):18-19.
-
8周秀琴.食品天然抗菌剂开发动向[J].江苏调味副食品,1995(1):25-26. 被引量:1
-
9李涛.美国食品添加剂开发动向[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11(18):30-30.
-
10王青.生物技术开发动向及应用进展(下)[J].化工科技动态,1992,8(8):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