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气候变暖及其对我国的社会影响
被引量:
11
Warming of Climate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for China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气温升高是20世纪以来我国气候变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气候特征。气候变暖的产生取决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特别是大气温室气体的变化所引起的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导致了降水、水资源的重新分配、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生活条件等等一系列的改变。
作者
张利平
机构地区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资源及河流工程系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文水环境教研室副主任
出处
《自然杂志》
2000年第1期44-48,共5页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基金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青年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社会影响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
climate wanning, hot-house effect, impact on society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5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54
同被引文献
125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188
参考文献
4
1
张利平.
干旱的含义及干旱指标的探讨[J]
.水文水资源,1998,19(1):33-35.
被引量:11
2
郑斯中.
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J]
.地理研究,1983,2(4):32-40.
被引量:20
3
李崇银,张利平.
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其影响[J]
.大气科学,1999,23(3):257-266.
被引量:114
4
叶笃正.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能影响[J]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1(2):112-120.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25
1
谢应齐.
关于干旱指标的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1993,2(2):55-62.
被引量:26
2
何金海,朱乾根.
T_(BB)资料揭示的亚澳季风区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1996,12(1):34-42.
被引量:104
3
潘明华,潘汉明.
江西地区干旱特征分析[J]
.水资源研究,1996,17(2):49-58.
被引量:4
4
谢安 何金海 等.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亚洲季风研究的新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132-142.
5
金祖辉 陈隆勋.夏季东亚季风系统的中基变化及与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关系.全国热带夏季风学术会议论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204-217.
6
郭其蕴 王维琴.近三十年我国夏季风盛行期降水的分析[J].地理学报,1981,36:187-195.
7
丁一汇 赵深铭.北半球夏季全球热带和副热带200hPa平均辐射环流的研究[J].气象学报,1987,45:120-127.
8
徐予红 黄荣辉 等.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与江淮流域梅雨期旱涝.灾害性气候的过程及诊断[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31-39.
9
黄荣辉 李维京.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对东亚上空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J].大气科学,1988,:107-116.
10
郭其蕴,地理学报,1981年,36卷,187页
共引文献
154
1
郝志新,吴茂炜,张学珍,刘洋,郑景云.
过去千年中国年代和百年尺度冷暖阶段的干湿格局变化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2020,35(1):18-25.
被引量:6
2
黄洁,林健玲,任晓炜,李晓君,韦销蔚,阮俊淞.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华南地区云的垂直结构特征[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23,44(2):39-44.
3
李崇银,龙振夏,张庆云.
Strong/Weak Summer Monsoon Activit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18(6):1146-1160.
被引量:12
4
郑彬,李春晖,谷德军,林爱兰,魏红成.
南海夏季风监测预测研究与业务现状评述[J]
.气象科技进展,2012,2(6):32-37.
5
高建芸,陈彩珠,周信禹,游立军.
2010年福建前汛期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低频特征分析[J]
.气象科技进展,2013,3(1):39-45.
被引量:17
6
张新.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J]
.江汉学术,1999,30(3):71-74.
7
夏明方.
近代中国粮食生产与气候波动——兼评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问题的争论[J]
.社会科学战线,1998(4):167-173.
被引量:11
8
梁肇宁,温之平,袁卓建,覃慧玲.
影响1991年和1994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物理因子探讨[J]
.大气科学,2004,28(2):216-230.
被引量:6
9
Chen Hong,Lin Zhao-Hui.
The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n a Dynamical Seasonal Prediction System[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09,2(5):271-276.
被引量:1
10
万超,范广洲,华维,张永莉,朱丽华,连帆.
青藏高原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的关系[J]
.高原气象,2015,34(2):318-326.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
125
1
Lonnie Thompson.
δ^(18)O record and temperature change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in ice cor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2006,49(1):1-9.
被引量:14
2
赵淑玲,昌森.
论两汉时代冬小麦在我国北方的推广普及[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14(2):37-46.
被引量:18
3
杨松.
西藏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
.中国藏学,2004(3):29-39.
被引量:34
4
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罗云峰,朱文琴.
中国近8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气象学报,2004,62(5):634-646.
被引量:402
5
丁一汇,戴晓苏.
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
.气象,1994,20(12):19-26.
被引量:819
6
侯旭东.
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从魏末启立州郡到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州郡县[J]
.中国史研究,2004(4):53-80.
被引量:23
7
王利华.
古代华北水力加工兴衰的水环境背景[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30-39.
被引量:13
8
吴绍洪,尹云鹤,郑度,杨勤业.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J]
.地理学报,2005,60(1):3-11.
被引量:395
9
李加林,张殿发,杨晓平,童亿勤,张忍顺.
海平面上升的灾害效应及其研究现状[J]
.灾害学,2005,20(2):49-53.
被引量:25
10
王利华.
文化与环境互动作用下的中古经济与地理变迁[J]
.史学月刊,2005(5):14-17.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1
1
吉奇,宋冀凤,刘辉.
近50年东北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5):1-5.
被引量:96
2
李文涛,杨廷俊.
北朝冬小麦播种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5031-15032.
被引量:1
3
贺玉龙,戴本林.
大气中CO_2的源与汇及其含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5):25-27.
被引量:11
4
谭春萍,杨建平,米睿.
1971-2007年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冰川冻土,2010,32(6):1111-1120.
被引量:49
5
李丽娜,杨联安.
陕西省近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S1):120-122.
被引量:7
6
李文涛.
北朝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对府兵制形成的影响[J]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32(2):27-33.
被引量:1
7
梁红,孙凤华,隋东.
1961—2009年辽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1):59-64.
被引量:19
8
王振英.
中小流域气象(台站)历史年份与未来的降水分析[J]
.吉林水利,2012(8):43-44.
被引量:1
9
杨琼,何豫秦.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及应对措施[J]
.汉中科技,2012(6):62-63.
被引量:1
10
解锋.
近30年来秦岭南坡与秦岭北坡气温波动变化趋势分析[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3-1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88
1
吴建波,王小丹.
高寒草原优势种紫花针茅叶片解剖结构对青藏高原高寒干旱环境适应性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3):265-273.
被引量:12
2
ZHAO Dong-yan.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during the Crop Growing Season and Analysis of the Trend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and Flood in Dalian City in Recent 60 Years[J]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1,2(2):83-86.
3
柴德美,王传喜.
1995~2010年定陶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
.农业与技术,2012,32(3):84-84.
被引量:1
4
高西宁,王耸,郝志新,王禄禄,蒋姗姗.
东北地区近5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分区[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5,46(3):270-276.
被引量:6
5
吴文业,王恩德,胡成,尼庆伟,朱志锋.
利用环境同位素技术研究沈阳浑河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3):19-22.
被引量:7
6
马成芝,孙立德,穆春华.
喀左日光温室内气温变化规律及其应用[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5):49-52.
被引量:32
7
吉奇,徐璐璐,宋冀凤.
1953—2005年本溪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1):36-39.
被引量:31
8
杨桂娟,鄢志宇.
1954—2005年锦州气温变化及其受城市热环境的影响[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1):40-43.
被引量:16
9
陈洪伟,万丽岩,杨诚.
近百年丹东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2):10-13.
被引量:12
10
宋艳华,张润仙,罗律,谢太初,孙晓文.
气候变暖背景下清远气温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3):38-41.
被引量:7
1
安艺敬一,王伟君.
地震预报与社会影响[J]
.地震科技情报,1996(2):3-7.
2
贾振文.
北京水灾及其社会影响[J]
.灾害学,1991,6(1):65-67.
3
关于地震的10个问题[J]
.奇闻怪事,2010(11):12-12.
4
吕贵选.
乐山市诱发地震的社会影响及对策[J]
.灾害学,1994,9(1):63-64.
被引量:2
5
彬彬.
十三个鲜为人知的关于地震的事实[J]
.科技信息(山东),2010(9):33-33.
6
李猛.
今年地灾局部地区呈加重趋势[J]
.地球,2013(5):60-64.
7
我国深部探测获重要发现[J]
.地质与资源,2011,20(3):178-178.
8
常洪述.
大麻坪橄榄石(宝石)简介[J]
.中国宝石,2008,17(2):211-211.
9
郑国光会见财政部副部长余蔚平一行[J]
.防灾博览,2017,0(2):6-6.
10
杨澄.
AREM模式对北京1207高影响天气的数值模拟研究[J]
.环境与生活,2014,0(9X):241-242.
自然杂志
200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