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透视主体间性 建构师生关系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范畴,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主体间关系,在新时代,就要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由情感保障:发扬学生个性,提倡多元化;是一种自由、责任和权利的统一的关系。
作者
蔡清云
机构地区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处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2年第4期77-78,共2页
New Curriculum Research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师生关系
建构
分类号
G456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91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武薇.
论师生主体间性关系[J]
.科技信息,2009(32):322-323.
被引量:2
2
郝文武.
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J]
.教育研究,2002,23(3):14-18.
被引量:101
3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龚晓林.
反思现代性:后现代师生关系研究的价值取向[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7):11-13.
被引量:7
5
周思旭.
从后现代视角论师生关系重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3):176-179.
被引量:29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王治河.
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J]
.国外社会科学,1995(1):41-47.
被引量:131
2
曹永国.
师生关系:从相处到相依——后现代性批判[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9):37-41.
被引量:34
3
莱斯利·P·斯特弗 杰里·盖尔 高文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7,2,28.
5
Foucault,M:Power/knowedge.Newyork:pantheom Boks.Academic Press.1980.11.
6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9.
7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王坤庆.教育史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
共引文献
191
1
詹娜.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合作学习刍议[J]
.科幻画报,2019,0(12):191-191.
2
文静,史秋衡.
教育学的学理脉络[J]
.高等教育研究,2023,44(8):41-48.
3
郝文武.
现代中国教育本质观的合理性建构[J]
.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1-10.
被引量:6
4
章瑾.
以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
.硅谷,2009,2(16).
5
宋五好.
主体建构的生成性学习与创新教育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38-40.
被引量:1
6
张丽帆.
论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师生观——以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师生观重构为例[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S2):158-160.
7
李志朋.
论对话型师生关系之特征[J]
.新课程(综合版),2008,0(7):7-9.
8
李丹青,李逸凡.
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教师群体素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9):65-67.
被引量:5
9
徐刘宏,何善平.
教育本体论:作为教与学的关系性存在[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3):22-25.
被引量:4
10
王冬桦.
关于一条教学原则的回顾、审视与重建[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6):81-84.
同被引文献
4
1
尤肖南.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主体间性[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1):63-66.
被引量:11
2
白臻贤.
外语教学的主体间性维度[J]
.外语学刊,2008(1):140-142.
被引量:32
3
贾陆依.
主体间性视角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定位[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3(1):61-63.
被引量:4
4
成晓光.
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J]
.外语学刊,2009(1):9-15.
被引量:83
引证文献
1
1
杨秀梅.
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的建构策略[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6(2):100-102.
1
宋元昌.
美国:公民教育无处不在[J]
.精神文明导刊,2010(3):61-61.
被引量:1
2
段作章.
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过程分析——基于发生学视角[J]
.教育科学文摘,2012(4):63-64.
3
赵修义.
当代哲学与教化[J]
.国际学术动态,1998(10):7-9.
4
李红凯.
哲学视域中的“对话教学”[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6):14-16.
被引量:6
5
万松.
浅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J]
.西江教育论丛,2004(4):19-20.
6
侯斌.
转构高效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J]
.内蒙古教育(B),2012(4):13-13.
7
王鉴.
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3):114-119.
被引量:51
8
黄河清.
人的主体观在教育思想中的形成和确立[J]
.上海教育科研,1991(1):20-23.
9
曾晴晴.
对小学语文“121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08(7):50-51.
10
阎波,王玉敏.
走向主体间性的学校德育[J]
.科技信息,2009(12):238-238.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