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学生攻击性判断中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用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报告考察大学生对两性的攻击性判断上体现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大学生在攻击性判断上存在显著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该研究再次证明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有效的内隐态度测量方法。
作者
高丽君
机构地区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出处
《学园》
2012年第5期28-29,共2页
Academy
关键词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攻击性
分类号
B842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6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32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陈欣,杜建政.
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2006,29(4):798-801.
被引量:54
2
张东宁,王有智.
IAT测验对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应用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5,25(4):74-77.
被引量:23
3
吴明证.
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J]
.心理科学,2005,28(2):388-391.
被引量:28
4
梁宁建,吴明证,邱扶东,曹小燕.
互联网成瘾者内隐网络态度及其干预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4):796-798.
被引量:29
5
吴明证,梁宁建,许静,杨宇然.
内隐社会态度的矛盾现象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2):281-283.
被引量:27
6
蔡华俭.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39-344.
被引量:133
7
郑希付.
大学生内隐性倾向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2,25(3):290-292.
被引量:4
8
蔡华俭,杨治良.
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J]
.心理学报,2002,34(2):168-174.
被引量:56
9
Greenwald AG,McGhee E,Schwartz JL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8
二级参考文献
136
1
杨治良,刘素珍,钟毅平,高桦,唐永明.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J]
.心理学报,1997,29(1).
被引量:89
2
杨治良,刘素珍.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1996,19(2):75-78.
被引量:92
3
梁宁建,吴明证,高旭成.
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J]
.心理科学,2003,26(2):208-211.
被引量:59
4
谢蓓芳,方永年,林永清,陈勇华,金蓉,胡慧芳,王芳.
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67-568.
被引量:20
5
戴春林,杨治良,吴明证.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5,28(1):96-98.
被引量:77
6
张文新,纪林芹,宫秀丽,张茜,王益文,陈欣银.
3~4岁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追踪研究[J]
.心理科学,2003,26(1):49-52.
被引量:63
7
吴明证,梁宁建.
态度的自动激活效应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2003,26(1):71-73.
被引量:7
8
吕勤,陈会昌,王莉.
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3,26(1):130-132.
被引量:97
9
赵建华.
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
.心理科学,2005,28(4):965-968.
被引量:24
10
董会芹,张文新.
家庭对儿童欺负受欺负的影响[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0(3):127-131.
被引量:34
共引文献
321
1
任弋拉,汪胜,傅相绮,石秀秀.
内隐联想测验在评估精神疾病内隐污名中的应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心理月刊,2024(17):1-12.
2
刘立娜,席露,申屠效瑭,郝丽丹.
阴影特征树木画的态度与个体内隐自尊的关系[J]
.心理月刊,2023(11):42-44.
3
肖玉娟.
共情视角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
.心理月刊,2023(4):233-236.
被引量:2
4
王春光,罗桂伶,徐万富.
戒毒人员冲动攻击行为“内隐+外显”筛查评估系统的构建[J]
.中国监狱学刊,2020,33(2):142-145.
被引量:2
5
高学德.
社会认知视野中的自尊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7(Z2):79-82.
被引量:1
6
刘国艳,汪艳霞,石淑华.
影响儿童情绪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因素探讨[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3):172-173.
被引量:5
7
张镇,李幼穗.
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及测量方法[J]
.心理科学,2004,27(4):961-963.
被引量:18
8
梁宁建,吴明证,邱扶东,曹小燕.
互联网成瘾者内隐网络态度及其干预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4):796-798.
被引量:29
9
连淑芳.
社会调节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J]
.心理科学,2004,27(5):1046-1048.
被引量:11
10
耿晓伟,郑全全.
中国文化中自尊结构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J]
.心理科学,2005,28(2):379-382.
被引量:44
1
倪鑫庭.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自尊的关系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11,26(10):14-18.
2
高颖.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J]
.才智,2011,0(36):231-231.
3
贺腾飞.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99-101.
被引量:7
4
佐斌,刘晅.
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57-63.
被引量:39
5
王沛.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97-101.
被引量:32
6
马雯瑶.
知觉者与情境的关系对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12,27(4):28-33.
被引量:1
7
李冰月.
内隐记忆——一个文献综述[J]
.商情,2015,0(27):235-235.
8
何志芳,刘建平,杨立峰.
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的结构研究[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3(1):83-87.
被引量:6
9
徐大真,张日昇,木村裕.
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的中日跨文化研究[J]
.心理科学,2008,31(5):1226-1229.
被引量:15
10
杨治良.
内隐攻击性与同情的关系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6):94-98.
被引量:5
学园
2012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