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的信息: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
被引量:5
出处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9-74,79,共7页
China Sport Science
参考文献3
1 Gross,J. B.An examination of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s a-mong players,team performance and coaching behaviors of themen’s 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1990
2 Aguerri,P.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psychology as seen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irst fifteen years of the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86
3 Ostrow,A. C.Inrectory of psychological tests in the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 (2nd ed. )[]..1996
同被引文献38
1 颜军.论运动心理学的本土化[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2):26-30. 被引量:2
2 张力为.中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 .体育科学,1992,13(4):83-86. 被引量:11
3 张力为,褚跃德.1993年国际运动心理学发展动态评述[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4):15-18. 被引量:11
4 颜军,翟芳,尹剑春,孙开宏.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近10年的回顾与反思[J] .体育与科学,2001,22(5):1-4. 被引量:20
5 田麦久,马启伟,张力为,田野,卢元镇,浦钧宗,张明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J] .体育科学,1993,13(3):13-18. 被引量:51
6 杨威.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方法的回顾与思考[J] .体育学刊,2001,8(2):27-28. 被引量:20
7 张力为.研究方法在制约我们的追求吗?——阅读《体育科学》2003年社会科学论文的联想[J] .体育科学,2005,25(4):74-80. 被引量:37
8 郭海英,安平,余绍森.台阶指数的年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26-627. 被引量:21
9 王长生,张国兵.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范式探微[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102-109. 被引量:5
10 胡玉华,朱小毛.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88-91. 被引量:107
引证文献5
1 赵亮,侯平涛,孙青山.运动员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S1):156-158. 被引量:2
2 陈剑锋,颜军,黄美蓉.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展望[J]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26-28. 被引量:8
3 胡金保,池锐宏.近十年来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透视[J] .内江科技,2009,30(5):22-23.
4 罗峰,赵亮,辛阳.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 .教育与职业,2011(3):187-188. 被引量:24
5 石岩,孙立.体育研究中“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刍议[J] .体育学刊,2014,21(4):1-6.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39
1 张欢欢.团队凝聚力在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S1):187-189. 被引量:5
2 陈伟伟,张锐.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思考[J] .四川体育科学,2006,25(3):72-74.
3 王光,张秀萍.高水平散手运动员个性及感知觉等心理指标的测试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84-86.
4 李佳川.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8,44(1):25-29. 被引量:2
5 林炜鹏,洪晓彬,邓丽星.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状况分析[J] .体育学刊,2009,16(4):44-47. 被引量:5
6 汪浓春.近期中国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趋势[J] .科技信息,2009(33). 被引量:3
7 王辉.中长跑运动员心理素质及能力训练方法探析[J] .考试周刊,2009(47):160-161.
8 王毅.中长跑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训练方法综述[J] .考试周刊,2010(5):151-152. 被引量:1
9 王全军.拓展训练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班级凝聚力促进效应的实证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49-53. 被引量:32
10 魏高峡,李佑发.21世纪中国运动心理学的新方向: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J] .体育科学,2012,32(1):54-63. 被引量:23
1 贾齐.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方法论探讨[J] .中国学校体育,1998,17(6):69-69.
2 贾齐.关于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方法论的心得[J] .体育与科学,2013,34(6):17-20. 被引量:6
3 郑旗.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哲学视角[J] .体育与科学,2001,22(2):42-44. 被引量:9
4 欧阳柳青.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问题思考[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1997,14(4):11-13. 被引量:1
5 王资鑫.试用系统观认识中国武术——关于中国武术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之一[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13(1):34-40.
6 蒋荣.选择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路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12-14. 被引量:2
7 石岩,孙立.体育研究中“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刍议[J] .体育学刊,2014,21(4):1-6. 被引量:5
8 王晓娟,贾齐.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方法论探讨──以改进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中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4(1):138-142. 被引量:10
9 邵伟德,陈伟明.论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几个特征[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454-456. 被引量:26
10 刘琴芳.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探讨[J] .体育学刊,2002,9(6):141-143.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