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商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15,共2页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同被引文献13
-
1葛世严,夏兴萍.安徽产业结构五十年的演变历程及特征[J].江淮论坛,1999(6):30-33. 被引量:7
-
2刘云锋.辽宁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4,13(5):80-83. 被引量:7
-
3乔为国,周卫峰.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解释[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11):36-43. 被引量:25
-
4曹新.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1996(6):94-96. 被引量:31
-
5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中译本)[M].华夏出版社、Simon&Schuster出版公司,1997..
-
6熊彼特著 何畏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
7张志元 李锋.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研究[J]..第三届软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C].,2004.11..
-
8陈昌兵,徐海燕.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1,14(6):5-8. 被引量:8
-
9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被引量:552
-
10魏守华.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机制以及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7-34. 被引量:190
二级引证文献17
-
1蒋东仁.产业集群成长中政府功能定位与政府行为的内生性[J].管理现代化,2006,26(5):18-20. 被引量:5
-
2李希义.日本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和经验借鉴[J].中国科技论坛,2007(7):127-131. 被引量:7
-
3夏兰.江西省产业集群发展建议[J].科技广场,2008(2):22-23.
-
4李茜.滨州家纺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探析[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2008,7(3):120-120.
-
5张月霞.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8):98-99. 被引量:1
-
6覃晓梅.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65-66. 被引量:3
-
7陈艳彩,曲红.长株潭媒介产业集群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引导[J].传媒观察,2008(11):24-25.
-
8高延鹏,吕贵兴.刍议资源型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J].商业时代,2009(10):86-86. 被引量:1
-
9杨凤祥.以生产者服务业为主导:江苏经济促转型、保增长的必然选择——基于江苏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者服务业特征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20):85-88.
-
10白景锋.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政府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7):1-6. 被引量:3
-
1冯子煜.警惕产业集群的负面效应[J].中国贸易救济,2009(12):24-25.
-
2白雪洁.日本:产业结构高级化了吗[J].领导之友,2008(2):58-59. 被引量:1
-
3肖焕中.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J].创意世界,2014(1):50-51.
-
4许明.江苏产业结构现状态及其优化[J].市场周刊,2008,21(4):55-56. 被引量:2
-
5徐玉华,袁圆.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财富的产业[J].科技智囊,2009(2):8-16. 被引量:1
-
6程东.创业园有效“孵化”科技创业[J].科技创业,2003(10):63-63.
-
7郭小东,张锦胜,陶莹.澳门经济多元化路向选择中政府产业政策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港澳研究,2009(1):63-81. 被引量:1
-
8徐远华,孙早.产业政策激励与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37(9):65-75. 被引量:10
-
9石良平,贺林玲.技术成果产业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J].探索与争鸣,1996(9):7-9.
-
10李进兵,杨渝南.巴西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5):1-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