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4-34,37,共2页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同被引文献29
-
1姜敏敏,张积家.恋童癖的病因、评估和治疗[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68-571. 被引量:4
-
2申自力.论变态心理犯罪的特点及其预防[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4):75-78. 被引量:6
-
3李树榕.变态心理,一个怪异的审美亮点——从近十年东西方故事片创作谈起[J].学术界,2001(4):189-194. 被引量:8
-
4刘黎明,龙玉川.论变态心理犯罪之预防——从伍勇的人格变态谈起[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10(3):15-18. 被引量:1
-
5李玫瑾,屈明.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对张君犯罪心理的剖析[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3(1):56-59. 被引量:13
-
6刘子超.论变态心理、精神病与违法犯罪[J].新余高专学报,2005,10(1):41-43. 被引量:2
-
7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100-110. 被引量:18
-
8赵桂芬.论变态人格[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18(3):93-97. 被引量:2
-
9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1-147. 被引量:48
-
10李玫瑾.双重人格犯罪的心理解析——山西阳泉系列变态杀人案主犯的犯罪心理分析[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07,19(2):10-15. 被引量:7
-
1戚巍,陈学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犯罪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5):302-304. 被引量:1
-
2荣月.犯罪学视野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理论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8(5):82-85. 被引量:3
-
3马粉兰.预防和减少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35):352-353. 被引量:1
-
4陈晓辉.试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类型、犯罪特点以及预防措施[J].宿州学院学报,2009,24(2):15-17.
-
5许婧.新警察故事[J].心理与健康,2010(9):67-67.
-
6师索.个体反社会型校园暴力行为生发机制与应对策略[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0(6):22-25. 被引量:4
-
7何登.试析大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因素及其对策[J].青年研究,1998(4):40-43. 被引量:2
-
8黎剑,伯超.反社会型人格犯罪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1997(4):70-73.
-
9张丽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探析[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22):247-247.
-
10陈耀银,罗从年,张宗胜.Klinefelters综合征盗窃案1例[J].证据科学,1996,13(4):155-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