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连作早晚稻“双杂双抛”应用效果及栽培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经1997 、1998 两年的试验示范与技术研究表明,通过两季茬口合理衔接、适宜组合搭配、化调控苗、适龄抛栽、科学管理等手段,获得连作早晚稻“双杂双抛”高产稳产,形成一套适合浙南沿海地区光、温条件和生产实际的双杂双抛技术体系。
作者
陈为康
王俊敏
吴春赞
余友敏
机构地区
浙江省苍南县农业局
苍南县宜山农技指导站
苍南县龙港农技指导站
出处
《江西农业科技》
2000年第1期14-16,共3页
Jiangxi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关键词
连作
早稻
晚稻
双杂双抛
栽培技术
双季稻
分类号
S51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8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
1
林华,李秀棋,王铁忠,吴树业.
双季双抛栽培技术的研究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1999,15(2):40-41.
被引量:2
2
洪晓富,蒋彭炎,叶定池,卓贵德,秦忠耀,张如堂,胡建刚,金龙光,周卢泽.
连作晚稻抛秧若干生产问题的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1998,39(6):251-254.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8
1
谢金木.
连作早晚稻“双机双抛”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1999,40(3):111-114.
被引量:1
2
陈为康,王俊敏,吴春赞,余友敏.
浙南沿海地区连作早晚稻“双杂双抛”栽培技术的探讨[J]
.福建稻麦科技,1999,17(4):21-23.
3
方继球,谢新良.
连作晚稻抛秧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研究[J]
.作物研究,2000,14(4):9-11.
被引量:3
4
陈小荣,潘晓华.
不同施氮方式及抛栽密度对长秧龄抛秧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3):322-326.
被引量:10
5
陈小荣,潘晓华.
两系杂交水稻长秧龄旱育抛秧壮苗技术探讨[J]
.江西农业科技,2001(1):12-15.
6
陈小荣,潘晓华.
水稻长秧龄旱育抛秧壮苗技术探讨[J]
.耕作与栽培,2000,20(6):29-40.
被引量:4
7
陈小荣,潘晓华.
旱育长秧龄抛栽水稻的养分及干物质积累特性初步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2001,15(2):113-118.
被引量:8
8
陈小荣,潘晓华,石庆华,郭进耀,李木英.
旱育长秧龄抛秧稻的栽培特性及技术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23(1):1-7.
被引量:2
1
陈为康,王俊敏,吴春赞,余友敏.
浙南沿海地区连作早晚稻“双杂双抛”栽培技术的探讨[J]
.福建稻麦科技,1999,17(4):21-23.
2
李华,彭小松,贺晓鹏.
双超双抛高产示范及配套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2015,33(2):11-13.
被引量:2
3
赵湘群.
水稻“双超双抛”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农业信息,2016,28(12):77-77.
4
林华,李秀棋,王铁忠,吴树业.
双季双抛栽培技术的研究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1999,15(2):40-41.
被引量:2
5
温怀楠,朱光.
双季稻“双抛”高产配套技术分析[J]
.嘉兴农业,1998(1):8-11.
6
温怀楠,朱光,陶献国.
双季稻“双抛”高产配套技术研究[J]
.上海农业科技,1998(3):6-10.
7
郑三豹,陆朝勇.
水稻双季双抛示范总结[J]
.温州农业科技,1998(3):29-30.
8
白朴,吴朋喜.
双季杂交稻双抛双千斤栽培技术[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0(1):22-23.
9
桐乡市水稻“双抛”示范小结[J]
.嘉兴农业,1997(1):26-26.
10
黄兴作,蓝开玉,朱学燕,古赞平,钟贞华.
双季超级稻双抛高产栽培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5,35(2):29-29.
江西农业科技
200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