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话"因"类连词在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一系列脉络清晰的变化。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的"因"在复音化的作用下,逐渐由其他双音节的"因"类连词承担其不同的语法意义。在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因"是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因"类连词,发展至20世纪中叶,"因"的优势地位被复音词"因为"所取代,"因"主要作介词,二者有了分布上的差异。18世纪中叶大量存在的"因……因……"结构在20世纪中叶消失不见。"因为"呈现出逐渐向主语前移动的历史发展现象。18世纪中叶,"因为……所以……"结构就已经很成熟了,19世纪中期继续沿用,发展至20世纪中叶,还出现了先说结论后说原因的"之所以……是因为……"结构。而且,在20世纪中叶还出现了强调因果关系密切的"正因为",后有"才"与之呼应。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5-190,共6页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话虚词史(1750-1950)"(项目编号:08BYY049)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项目编号:CXZZ11_007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