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抗战时期大后方难童救济教养的特点 被引量:8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抗战时期由于日军残酷迫害产生了数量众多的难童,国民政府救济机构和民间救济团体在大后方建立教养保育院收容难童。在后方的难童救济中,具有政府救济机构为主导、民间救济团体广泛参与,教与养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等特点,适应了抗战特殊时代的需要,难童教养事业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作者 阚玉香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0-173,共4页 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0b267)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9

  • 1灾难儿童感化教育训练实施纲要[J].难童教养,1941,(2):4-15.
  • 2阿蒙.太行山中的难童教养院[J].难童教养,1940,(1):6-87.
  • 3许正直.如何教养难童[J] 难童教养,1941,(2):6-4.
  • 4吴守中.儿童教养院所的编级与编队问题[J].难童教养,1939,(1):1-14.
  • 5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J].抗战时期难民群体初探[J].民国档案,1991:2,105.
  • 6李相勗.难童的训育问题[J].教育通讯,1939,(3):4.
  • 7陆傅籍.办理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几个实际问题[J].东方杂志,1939,(36):13-85.
  • 8程法泌.“难童”的心理和教育[J].教与学,1939,(5):25.
  • 9钱用和.难童教育和健康教育[J].教育通讯,1938,(25):12.
  • 10振济委员会视察辅导各教养保育儿童机关团体暂行规则[J].难童教养,1939,(1):7.

二级参考文献22

  • 1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820),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169页.
  • 2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九十六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92,12,476-477,217页.
  • 3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九十七辑,第385,388,387-452页.
  • 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九十九辑,第30页.
  • 5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一百辑,第415-425页.
  • 6《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1943.7-1944.3),中国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行政院工作报告》,1944年4月编印.
  • 7秦孝仪.《中华民国社会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第1812页.
  • 8朱幸流.《社会行政概论》,台北中华书局,1953年,第177页.
  • 9四川省战时儿童保育历史研究会,抗日时期北泉慈幼院师生通讯.摇篮--抗日时期北泉慈幼院专辑[Z].2004-5.
  • 10抗日时期北泉慈幼院联络组.抗日时期北泉慈幼院师生通讯(内部资料)[Z].2007,(31).

共引文献34

同被引文献254

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