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放火罪的处罚根据

On Penalty Grounds for Crime of Arson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放火罪的保护法益是公共安全。行为人烧毁自己财物本身并不违法,行为人烧毁自己财物构成放火罪的处罚根据在于这种行为危及公共安全,因此,公共安全应当解释为是一种构成要件要素。即便放火后达到独立燃烧的程度,还不能说发生了财产侵害,因此,通说有过于强调危及公共安全而忽视放火罪所具有的毁弃、损坏罪的一面。独立燃烧说将会导致放火罪的既遂时点提前而几乎没有成立未遂犯和中止犯的余地的后果。 Regulations on the crime of arson aim to protect public security.The conduct of the criminal to burn himself or his own property does not violate the law but has endangered the public security,which constitutes the penalty grounds for crime of arson.Public security should be construed as a constituent of the crime,so even if independent burning has occurred upon arson,it does not necessarily result in damages to property.The generally recognized theory puts too much stress on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while neglecting the damages and ruins caused by arson.The theory on independent burning has brought the time for accomplished crime of arson in advance,thus virtually leaving no room for constituting attempted or discontinued crime.
作者 郑泽善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法学院
出处 《北方法学》 CSSCI 2012年第1期67-77,共11页 Northern Legal Science
关键词 公共安全 危险认识 部分损坏 烧损 public security conception of danger partial damages burn dow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日]井田良.《有关放火罪之最近的论点》,载[日]阿部纯二等编.《刑法基本讲座》(第6卷),法学书院1993年版,第185页.
  • 2段立文.《犯罪“未得逞”含义辨析》,载杨敦先等主编.《廉政建设与刑法功能》,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以下.
  • 3陈航.对“危险犯属于犯罪既遂形态”之理论通说的质疑[J].河北法学,1999,17(2):36-38. 被引量:25
  • 4黎宏.论放火罪的若干问题[J].法商研究,2005,22(3):117-124. 被引量:27
  • 5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1日起施行《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
  • 6张小虎.放火罪之理论探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7(4):79-82. 被引量:15
  • 7黎宏.《论放火罪中的危险概念》,载何鹏、李洁主编.《危险犯与危险概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 8[日]西田典之.《放火罪》,载[日]芝原邦尔等编.《刑法理论的现代展开(各论)》,日本评论社1996年版,第293页等.
  • 9胡东飞.论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安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2):52-56. 被引量:42

二级参考文献16

  • 1陈航.对“危险犯属于犯罪既遂形态”之理论通说的质疑[J].河北法学,1999,17(2):36-38. 被引量:25
  • 2胡东飞.论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安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2):52-56. 被引量:42
  • 3林山田著.《刑法特论》(上册).台湾三民书局,1978年版,第6页.
  • 4[德]伯恩.魏德士著,丁小春,吴越译.《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7—72页.
  • 5赵秉志.《刑法学新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8页.
  • 6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下卷)[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670页.
  • 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Z].,..
  • 8史卫忠 马松建.《刑法理论与司法认定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第225页.
  • 9殴立文.《犯罪“未得逞”含义辨析》[A].载杨敦先等主编.《廉政建设与刑法功能》[C].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305页.
  • 10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犯罪案例丛书》编委会编.《刑事犯罪案例丛书·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47--52页.

共引文献10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