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骨伤》
CAS
2000年第5期281-281,共1页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参考文献6
-
1胡小林.对大学文化中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思考[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1(4):5-13. 被引量:3
-
2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4):1-4. 被引量:86
-
3欧小军.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选择:价值、内容与原则[J].现代教育管理,2013(4):5-11. 被引量:2
-
4胡泳.科技时代,我们同样需要人文学科[J].南国博览,2019,0(6):54-56. 被引量:2
-
5王石径,顾肃.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与探索——香港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6):179-184. 被引量:23
-
6李晓波.大学教育要倡导科技与人文交融[J].教育与现代化,2002(4):66-68.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27
-
1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16(1):1-9. 被引量:130
-
2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
3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
4未勃.比较教育-名著与评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
5[美]约瑟夫·阿伽西.科学与文化[M].邬晓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6李顺德.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44-154.
-
7[英]阿什比著 滕大春 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8..
-
8[美]约翰·布鲁贝克 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0.
-
9[美]伯顿·克拉克 王承绪 徐辉 译 第17.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29-231,310页.
-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共引文献107
-
1刘宝存,高益民.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学科的转型[J].比较教育研究,2021,43(9):29-38. 被引量:10
-
2董西彩.文化与教育本质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S1):92-97.
-
3张璠 ,马慧 .解释学视角下的比较教育目的论[J].教育与职业,2005(26):13-15. 被引量:1
-
4杨洪.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立足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0):19-22. 被引量:7
-
5陈晓莹.比较教育研究的宏观文化场构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4):98-101. 被引量:4
-
6胡雨生.比较视野下的美中社区学院[J].铜陵学院学报,2005,4(4):112-114. 被引量:2
-
7白芸.国外学生文化研究的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2):34-37.
-
8石隆伟.哲学视野下的方法论与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6):14-18. 被引量:6
-
9张文军,张健,许为民.个体主义文化传统对英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2):143-150. 被引量:7
-
10周军蓉.论比较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J].科教文汇,2007(07X):84-8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