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0年第1期31-34,共4页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In Internal Medicine
同被引文献13
1 朴云峰,王冠军,易永林,王立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GM-CSF受体与增殖效应的研究[J]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4):186-188. 被引量:4
2 陈书长.造血生长因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作用[J] .白血病,1995,4(2):121-122. 被引量:6
3 常青,谭剂贤.造血因子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J]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5,18(3):140-143. 被引量:3
4 金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若干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2):117-121. 被引量:3
5 Bennet JM,Lobell M,Mufti G,et al.Proposal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Brit J Haematol,1982,51:189.
6 杨崇礼 张之南 主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A].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第2版[C].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258~267.
7 Cheson BD,Bennett JM,Kantarjian H,et al.Report of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to standardize response criteria f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Blood,2000,96(10):3 617-3 674.
8 詹正嵩,陈竞新.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进展——下篇:集落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和干扰素[J] .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1998,4(2):110-118. 被引量:2
9 宋玮,王秀芳.G/GM-CSF体外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造血祖细胞的作用[J] .山东医药,1999,39(5):1-2. 被引量:1
10 陈宝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治疗新策略[J] .现代医学,2002,30(2):71-73. 被引量:2
引证文献4
1 王超,王秀芬,魏影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新观念[J]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9):864-864.
2 乔艳红,郝芳之,徐兆娟,鞠秀丽.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儿血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分析[J] .山东医药,2005,45(8):43-44.
3 王超,魏影非,李杰,王素云,李淑青.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生存10年1例报告[J]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7):662-662.
4 苏基滢.粒/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8):3674-3676. 被引量:1
1 玄风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J]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4):357-358. 被引量:3
2 于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治策略[J]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3):193-194.
3 赵晓红,周仲昊,王智.4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骨髓涂片及骨髓切片结果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2):2756-2757.
4 张苏东,冯四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研究进展[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5):432-436. 被引量:3
5 宋艳萍,张梅,胡凯,姚焕珉,谢佳,王浩.骨髓活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7):823-825.
6 无.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1):804-809. 被引量:24
7 马燕,许小平,林果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3):265-266. 被引量:4
8 陈其文,田丹杏,周永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8):119-123. 被引量:5
9 丁江华,黄先豹,张荣艳,肖承京.特殊类型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三例报告[J]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4,5(1):49-50.
10 王天有,李志刚.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挑战与希望[J] .中华儿科杂志,2015,53(11):801-803.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