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预防暴力犯罪的生物学措施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暴力犯罪是最能引起社会恐慌和公愤的犯罪,其影响和社会危害性极大。因此,其始终是预防犯罪对策的重点之一。暴力犯罪侵犯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自由权等人身权利,其发生的原因多与人的情感、情绪相关。而情感、情绪都存在发生的生物性基础,生物性基础是物质性的基础,当其发生变化时,人的情感、情绪也随之改变。所以,改变它们是改变犯罪人犯罪心理的生物学途径。预防暴力犯罪所采取的生物学措施,主要是化解、阻遏、消除导致犯罪心理发生的这些物质基础。构成这些物质基础的因素有人体内的基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睾丸激素等神经传递素和其他激素,它们分泌的失衡,便会导致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的发生。此外,生理发育异常也可能引发性犯罪的发生。所以,阻止这些因素失衡可能引起暴力犯罪发生的方法和措施中的生物学方法和措施,主要有基因干预法、药物治疗法、营养干预法、手术治疗法等。
作者 宋浩波
出处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7-91,共5页 Journal of Jiangxi Police Institut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菊田幸一;海沫;刘铎;王世铭;孙惠文.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
  • 2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 3李难.进化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 4裴辉塔.达尔文与进化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 5阿·伊·道尔戈娃;赵可.犯罪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 6汉斯·约阿希姆·施耐德;吴鑫涛;马君玉.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 7童克明.犯罪生物学理论及其缺陷[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5(3):73-75.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48

  • 1刘宗粤.国外犯罪行为生物因素研究进展[J].人民检察,2002(11):55-57. 被引量:4
  • 2梁根林.刑罚威慑机制初论[J].中外法学,1997,9(6):98-106. 被引量:21
  • 3贾宇,莫洪宪,康均心.我国应重视犯罪生物学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5,17(1):51-55. 被引量:2
  • 4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际政治研究,2006,27(3):1-23. 被引量:94
  • 5[美]劳伦斯·泰勒.遗传与犯罪[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8.
  • 6宋欣.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危险因素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3(3).
  • 7[美]卡特考斯基.叶希善译.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41.
  • 8Brunner H G, Nelen M, Breakefield X O, et al. Abnormal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a point mutation in the structural gene for monoamine oxidase A [J]. Science, 1993, 262(5133) :578.
  • 9Ronald Blackburn,吴宗宪,刘邦惠,等译.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19-139.
  • 10Brennan PA. B iosocial risk factors and juvenile violence [ J]. Fed Probat, 1999,63 (2):58 -60.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