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4-45,共2页
World Agriculture
同被引文献35
-
1陈翠莲.生态环境与农村能源建设[J].甘肃科技,2002,18(11):6-7. 被引量:1
-
2汪有科.世界各国能源林的研究与发展综述[J].水土保持通报,1989,9(5):52-57. 被引量:9
-
3于兆英,常朝阳.水土保持林和能源林的优良树种——柳树抗旱性能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89,3(4):83-87. 被引量:6
-
4唐克丽,王斌科,郑粉莉,张胜利,时明立,方学敏.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人民黄河,1994,17(2):13-16. 被引量:34
-
5胡建忠,卢顺光.沙棘能源林建设及颗粒燃料开发技术探讨[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5,3(1):8-13. 被引量:8
-
6王世绩.瑞典的能源林计划──一个富国的惊人之举[J].世界林业研究,1995,8(5):30-35. 被引量:7
-
7林桢良.瑞典集约化短期轮伐林计划[J].新能源,1996,18(1):18-19. 被引量:1
-
8陈建英.青海省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的能源问题[J].农村生态环境,1996,12(3):43-45. 被引量:2
-
9何应武.云南中部高原干热河谷区农村能源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6,16(4):317-326. 被引量:1
-
10冯宗炜 陈楚莹 等.湖南省会同县两个森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2,6(4):257-267.
二级引证文献20
-
1刘卫华.吴起县沙棘果、叶、枝干采收技术[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6,4(3):36-39.
-
2徐德兵,李根前,贺斌,李甜江.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稳定性维持途径的探讨[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6,4(4):44-48. 被引量:10
-
3方升佐,万劲,彭方仁.木本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和对策[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40(B12):95-102. 被引量:13
-
4王玉魁,阎艳霞,李钢铁.西北沙区4种能源树种评价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40(B12):157-160. 被引量:10
-
5徐德兵,赵粉侠,李根前,贺斌,李甜江.中国沙棘种群稳定性维持机制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2):148-152. 被引量:6
-
6杨艳丽,张培栋.木质能源的开发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J].可再生能源,2008,26(3):102-105. 被引量:1
-
7清华,姚懿函,李红丽,安树青.互花米草生物质能利用潜力[J].生态学杂志,2008,27(7):1216-1220. 被引量:11
-
8闫晓玲.黄土高原沟壑区沙棘与混交乔木树种生长状况调查[J].中国水土保持,2008(9):41-43. 被引量:2
-
9程爱雷,胡建信,万丹,刘建国,仝宣昌.二恶英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GDP关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139-12141. 被引量:3
-
10徐德兵,赵粉侠,李根前,贺斌,李甜江.中国沙棘种群稳定性维持机制的探讨[J].沙棘,2009(1):28-32. 被引量:1
-
1谈克政.重要生态能源——绿能[J].湖南农业,2000(10):25-25.
-
2方行明.世界生物能源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1996,12(6):52-54. 被引量:4
-
3隆旺夫.太阳能在农业上的利用[J].湖南农业,2011(11):7-7.
-
4隆旺夫.太阳能在农业上的应用[J].北京农业(上旬刊),2011(9):42-42. 被引量:2
-
5胡琳,奚方喆,薛晓辉.浅谈我国21世纪能源结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横,2010(10):249-249.
-
6王文轩,刘波.浅谈两种绿色生态能源[J].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2010(2):13-14. 被引量:1
-
7韩景城.过渡期替代能源的选择[J].中外能源,2008,13(4):20-23. 被引量:7
-
8李海涛,张锦南,郭辉,赵大文.风电机组叶片降噪研究[J].风能,2014(6):80-83. 被引量:3
-
9炼草成油不是梦[J].初中生学习(低),2010(1):70-71.
-
10穆秀庚.探究改进《验证叶片三大功能》实验[J].科技信息,2009(10):249-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