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林业教育》
2000年第2期18-20,共3页
Forestry Education in China
同被引文献173
-
1方福新,何伟民.赣南树木园生态旅游规划设想[J].江西林业科技,2004,32(z1):42-44. 被引量:1
-
2杨馥宁,张云华,郑小贤.森林文化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关系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25-28. 被引量:14
-
3甄学宁,郑小贤,何露.依托森林公园传播森林文化的机制及其优化策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29-32. 被引量:4
-
4黎德化.论我国森林文化的现代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33-36. 被引量:9
-
5杨国荣.关于中国传统林业遗存─风水林的历史文化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1999,19(6):60-63. 被引量:30
-
6叶文铠.森林文化与林业文化异同析──兼论两者的体系构成[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2):15-17. 被引量:2
-
7邱璇.壮族的榕树崇拜[J].广西民族研究,1992(2):77-79. 被引量:6
-
8色.斯钦巴图.阿尔泰语民族树木崇拜概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2(1):21-26. 被引量:6
-
9杨逢玉.树木文化属性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4):92-93. 被引量:5
-
10高凤超.呼伦贝尔森林文化的历史与未来[J].国土绿化,1999,0(4):45-4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0
-
1陈世清,郑小贤.国有林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13-16. 被引量:4
-
2胡涌,吴斌.森林文化学及其在高等林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26-29. 被引量:14
-
3张义.近年来国内森林文化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122-126. 被引量:5
-
4林海云.广州森林文化发展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2,32(2):54-56. 被引量:2
-
5李梅.森林文化教育在林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功能[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5-7.
-
6陈志刚,王禹浪,王俊铮.近三十年国内森林文化概念、结构与价值研究综述[J].大连大学学报,2015,36(1):44-48. 被引量:1
-
7蒋红星.森林文化简论[J].湖南林业科技,2016,43(3):121-127.
-
8周雪姣,李慧,苏孝同,李文军.中国森林文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林业经济,2017,39(9):8-15. 被引量:13
-
9李涛,韦丹,陈思同,蔡一冰,吴鹏飞,马祥庆.中国树木文化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19,46(1):134-140. 被引量:7
-
10冯雪红,郑佳琪.中国森林文化研究述评[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4):37-4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45
-
1邹巅.关于森林文化学构建问题的探讨——兼与苏孝同、胡涌等商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6. 被引量:6
-
2郭志强,张新权.森林文化及林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问题的探讨[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3):41-44. 被引量:1
-
3赵云国.关于国有林场文化建设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7(4):59-62. 被引量:1
-
4苏孝同,苏祖荣,陈传馨.森林文化学学科定位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2):1-5. 被引量:11
-
5谭艳萍,丁蕴一.摄影、绘画作品在《中国城市林业》中的应用及其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78-81. 被引量:1
-
6刘一弘,丁智.高等林业院校林业法律教育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6):34-37.
-
7欧斌.树木的文化属性及其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09,37(6):23-26. 被引量:11
-
8贺鹏.内蒙古森林间接经济价值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1,23(11):19-20.
-
9吴世良,吴国文.林场文化建设构架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11,40(4):343-344.
-
10梁晶.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林业科技,2012,37(2):60-62.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