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0,共10页
Modern Radar
参考文献14
1 刘新梅,陈超.团队动机氛围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路径探析——基于动机性信息加工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10):170-180. 被引量:11
2 袁庆宏,张华磊,王震,黄勇.研发团队跨界活动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双刃剑”效应——团队反思的中介作用和授权领导的调节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2015,18(3):13-23. 被引量:60
3 刘松博,李育辉.员工跨界行为的作用机制:网络中心性和集体主义的作用[J] .心理学报,2014,46(6):852-863. 被引量:47
4 郝萌,程志超.真实型领导、积极氛围与下属创造力[J] .科研管理,2015,36(12):103-109. 被引量:15
5 陈超,刘新梅.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员工创造力的跨层次作用研究[J] .预测,2018,37(4):1-8. 被引量:8
6 毛畅果.调节焦点理论:组织管理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17,25(4):682-690. 被引量:48
7 胡睿玲,田喜洲.重构工作身份与意义——工作重塑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10):69-81. 被引量:75
8 刘良灿,赵龙英.跨界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J] .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7):259-266. 被引量:10
9 邓志华,肖小虹.谦卑型领导对团队跨界行为的影响:团队过程与团队氛围的不同作用[J] .预测,2018,37(4):46-52. 被引量:9
10 崔明明,苏屹,李丹.跨界行为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基于价值观的多元调节作用[J] .经济管理,2018,40(8):72-88. 被引量:28
二级参考文献298
1 戴俊,盛昭瀚.企业内部知识市场交易机制的模型建构与研究[J] .预测,2004,23(4):48-51. 被引量:25
2 高鹏,张凌,汤超颖,李媛.信任与建设性争辩对科研团队创造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8,16(S1):561-565. 被引量:20
3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被引量:3779
4 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关系[J] .心理学报,2002,34(2):183-191. 被引量:96
5 唐炎华,石金涛.我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07,21(2):34-41. 被引量:24
6 高汝熹,周波.知识交易的经济特征[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3):69-77. 被引量:8
7 刘惠琴,张德.高校学科团队中魅力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2007,28(4):185-191. 被引量:52
8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et al.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 88(5): 879~903
9 Livingstone L P, Nelson D L, Barr S H. Person-environment fit and creativity: an examination of supply-value and demand-ability version of fit.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7, 23(2): 119~146
10 Eby L T, Dobbins G H. Collectivistic orientation in teams: an individual and group-level analysi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7, 18:275~295
共引文献4076
1 徐小容,段欣宇,贾永仪.高职学生学习性投入与在线学习力间的“黑箱”机制揭示:基于链式中介作用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23,44(35):54-62. 被引量:2
2 李敏,汤雅婷,刘文沃,谢相宜.基于缺陷感中介作用的高职医学生家庭功能与躯体化的关系[J] .职业与健康,2020(20):2855-2859.
3 夏蕾,黄华涛,王立菲.军校大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和家庭适应性在儿童期创伤与抑郁中的中介作用[J] .职业与健康,2020(20):2847-2850.
4 宋萌,胡鹤颜,王震.收益还是代价?领导跨界行为对领导绩效的积极与消极影响[J] .管理评论,2021(4):236-247. 被引量:11
5 刘欢,赵红.基于外卖Apps的移动终端购买意愿研究[J] .管理评论,2021(2):207-216. 被引量:12
6 赵凯宾,晋争,袁征,陈瑞君,夏艳雨,史怡明.社会支持与女大学生亲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J] .郑州师范教育,2021,10(2):74-78.
7 曹兰胜,窦芬,王明辉.羞怯对大学生经验回避的作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3):593-597. 被引量:5
8 李诗颖,郭慧冰.受歧视和欺凌对艾滋病孤儿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3):506-509. 被引量:2
9 朱丽娟,彦廷鹤,张守臣,张亚利,王湃,刘勇.童年期心理忽视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357-360. 被引量:6
10 何灿,魏华,严春霞,王琛.网络被欺负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效应[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338-342.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5
1 郭齐胜,罗小明,潘高田.武器装备试验理论与检验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1.
2 谢正.对策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庞震.多点相关技术与单脉冲二次雷达定位误差分析与比较[J] .空中交通管理,2010(10):18-20. 被引量:1
4 郦能敬.监视雷达网效能与效能费用比评价研究(一)[J] .现代雷达,2000,22(1):1-9. 被引量:22
5 邵锡军,周琳.预警探测系统雷达组网技术研究[J] .现代雷达,2003,25(9):1-4. 被引量:43
二级引证文献12
1 叶兴旺,皮军明,李磊,黄赛超.防空兵火控雷达网及抗干扰效能评价[J] .火控雷达技术,2006,35(3):1-4. 被引量:3
2 周启明,王中杰,李侠,苑志昊.雷达网威力仿真中的复杂区域图形处理算法[J] .现代防御技术,2008,36(1):87-91. 被引量:8
3 王中杰,李侠,周启明,王万磊.基于多约束条件遗传算法的雷达网优化部署[J]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8,30(2):265-268. 被引量:28
4 王中杰,李侠,周启明,万凡兵.多约束条件的雷达组网系统部署决策问题[J] .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33(12):133-136. 被引量:11
5 侯大伟,牛竹云,李猛,王武斌.空军地面雷达信息综合技术[J] .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34(1):136-138.
6 孙卓光,熊家军.基于改进BP网络的雷达网抗干扰性能评估[J] .微计算机信息,2009,25(22):243-244. 被引量:2
7 李志涛,周毅,王树刚.基于离差的多属性决策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对空情报雷达网侦察效能评估的应用[J] .舰船电子工程,2010,30(3):112-114.
8 向龙,丁建江,周芬.雷达组网抗复合干扰能力动态评估研究[J] .雷达科学与技术,2010,8(3):209-213. 被引量:8
9 罗鹏程,杨涛.对空警戒雷达网抗干扰效能模型[J] .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7):57-61. 被引量:9
10 吕建民,邓克波.防空C^4ISR系统应用层抗干扰能力评估[J]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1,2(2):1-5. 被引量:1
1 王晓红.下一代监视雷达网[J] .电子工程信息,1997(11):18-20.
2 郦能敬.监视雷达网效能与效能费用比评价研究(一)[J] .现代雷达,2000,22(1):1-9. 被引量:22
3 郦能敬.监视雷达网效能与效能费用比评价研究[J] .雷达与电子战,2000,0(1):1-27.
4 石少俭,许秀灵.通信网络的优化设计[J]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9(2):174-176.
5 万莉莉,左伟华,张红燕.利用GPS外辐射源的无源雷达系统[J] .山西电子技术,2007(2):46-47. 被引量:1
6 袁伟明,刘立东,吴顺君,王超.一种新的基于GPS照射源的天基雷达信号处理算法[J] .电波科学学报,2004,19(2):219-222. 被引量:7
7 刘大成,杨阳,刘宗福.雷达装备反隐身、抗摧毁技术研究[J] .科技传播,2015,7(14):120-121.
8 雷达[J]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2000(6):129-135.
9 欧阳和贵,李侠,董鹏曙,花良发.一种定量评估监视雷达网信息传输能力的方法[J]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2,16(1):14-16. 被引量:1
10 万莉莉.基于GPS的外辐射源雷达研究[J] .雷达与电子战,2006,0(4):3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