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铸造新精神 建设新文化──千年之交新文化瞻望
被引量: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综合创新论”是张岱年先生提出的著名文化观。通过师生问答,张先生具体阐述了这一观点要义,着重回答了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内在契机和源泉问题,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出由《易传》“生生日新”学说引申、转化出来的创造精神,应是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作者
张岱年
刘仲林
出处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1-4,23,共5页
关键词
综合创新论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易传》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00
引证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71
同被引文献
100
1
牛光夏.
“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基于泰山东岳庙会的考察[J]
.民俗研究,2020,0(2):109-115.
被引量:20
2
黄莉.
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3):22-24.
被引量:23
3
史少博.
《周易》辩证思维与黑格尔辩证法之差异[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71-73.
被引量:2
4
蔡建军.
一名“散打冠军”的亡命歧途[J]
.检察风云,2002(4):20-23.
被引量:3
5
刘鄂培.
论张岱年的文化观—“综合创新”论[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2):23-28.
被引量:5
6
张岱年.
孔子与中国文化[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1):2-7.
被引量:12
7
张岱年.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
.学术月刊,1986,18(12):1-3.
被引量:83
8
张岱年.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J]
.中华文化论坛,1994(1):4-4.
被引量:2
9
张岱年.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7(1):1-7.
被引量:12
10
张岱年.
儒学与现代化[J]
.东岳论丛,1988,9(6):51-5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9
1
谭存涛.
学习中国古代史 必须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9):11-12.
被引量:2
2
夏雪.
对传统文化现代姿态的探索——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探析[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40-145.
被引量:1
3
朱晓红,许宁.
张岱年“新气学”思想述要[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6):26-30.
被引量:2
4
刘仲林.
中国哲学与文化创新之源——张岱年“综合创新论”钩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10-14.
被引量:6
5
周杨.
文化综合创新:对传统文化现代姿态的探寻[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4):166-170.
6
杨建营,王家宏.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其现实价值[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2):37-42.
被引量:19
7
张志宏.
论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问题域[J]
.江汉论坛,2015(6):34-39.
被引量:4
8
冯拓菲,隋欣.
用艺术弘扬与传播“黑龙江精神”的意义研究[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15(3):168-169.
9
葛金平.
浅谈“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精神[J]
.考试周刊,2017,0(92):21-21.
10
王彩云.
试析德能互补、仁智双彰的君子人格——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内涵[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7,9(5):1-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71
1
朱云浩,余佳乐.
“文化强国”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的具体方略[J]
.现代交际,2020(18):185-187.
2
承珠凤.
指向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的江南船拳操的开发和研究[J]
.体育视野,2022(17):100-102.
3
周颖.
南阳名人研究启示[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20(12):108-109.
4
刘仲林,王灿.
从“性量双智”到“大成智慧学”——中哲与科哲会通发展的典范[J]
.理论观察,2023(11):32-37.
5
马丽娜,杨萍(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与适用[J]
.汉字文化,2022(15):162-164.
6
曲慧敏.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思考[J]
.科学社会主义,2012(1):104-106.
被引量:3
7
葛夏文,汪涛,梁静云.
中国文化精神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S2):275-276.
被引量:4
8
彭代璞.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融[J]
.天府新论,2006(B06):272-274.
9
杨永亮.
创立中国新哲学 探寻中国文化新途径——兼论张岱年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观[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8):85-87.
10
汤漪凡.
GE Sytec4000型CT机故障检修一例[J]
.医疗装备,2000,13(3):45-45.
1
孙熙国.
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6):53-56.
被引量:6
2
葛荣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思考[J]
.唐都学刊,1996,12(3):2-7.
被引量:4
3
何少林.
“综合创新论”与“本位文化论”[J]
.理论探索,2007(4):16-18.
4
任致远.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J]
.城市,2011(2):3-8.
被引量:2
5
陈火青.
“三统并建说”与“综合创新论”——牟宗三与张岱年之中国文化构想比较[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1-5.
6
汤海艳.
张岱年先生的文化观[J]
.中国哲学史,2007(1):81-86.
被引量:3
7
方克立.
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3):22-24.
被引量:1
8
刘仲林.
中国哲学与文化创新之源——张岱年“综合创新论”钩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10-14.
被引量:6
9
陈昱哲.
论“返本开新”与“综合创新”论之离合关系[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7.
10
刘新.
开拓思路 冲击综合──析关于中国未来文化出路的论争[J]
.哈尔滨学院学报,1995,17(2):50-52.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