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代“中和”观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
1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和”,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概念 ,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处于世纪之交 ,惟有对其全面正确把握 ,这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才能被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文章阐述了古代“中和”观的渊源、发展及基本特征 ,并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分析 ,提出了以创造为先导的新时代“中和”观。
作者
王冬
出处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10-14,,28,,共6页
关键词
古代
儒家哲学
"中和"观
"尚中"观念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107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54
参考文献
3
1
杨涯人.
先秦中庸源流考[J]
.中国哲学史,1998(4):54-60.
被引量:2
2
张文.
“和”──儒学的最高境界[J]
.中国哲学史,1997(4):8-12.
被引量:28
3
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共引文献
28
1
曹英.
和谐社会的本土资源及其现代价值[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9(4):1-6.
2
李小桃.
“和为贵”与“和而不同”——《论语》的和谐观探析[J]
.作家,2008,0(10):213-213.
被引量:2
3
吴洁,刘丹平,常雪琴.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建设[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0(9):18-20.
被引量:2
4
李明,徐国强.
如何构建现代化和谐军营[J]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18(4):42-44.
被引量:1
5
王椿阳,夏春,朱永新.
“以和为贵”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创建和谐型组织[J]
.管理现代化,2006,26(6):19-21.
被引量:4
6
孙军红.
论孔子“和”的哲学阐释[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7-21.
7
齐潇晓.
简论和谐及其意义[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7(3):11-12.
8
管秀雪,谭希培.
《中庸》德育理念精义[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5):19-22.
被引量:1
9
封来贵.
和谐与矛盾同一性——关于“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几点不同思考[J]
.理论导刊,2007(12):32-34.
被引量:1
10
王翠云,何志清.
“和为贵”的思想内核——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其发展意义[J]
.职业圈,2007(04S):240-241.
同被引文献
107
1
金玄武.
经济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现代法学,2001,23(4):96-99.
被引量:7
2
雷庆翼.
“中”、“中庸”、“中和”平议[J]
.孔子研究,2000(3):4-14.
被引量:19
3
田广清.
中庸: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思想方法[J]
.孔子研究,2000(3):15-22.
被引量:23
4
黄南珊.
以理制情范式的思维锁定──汉代情理美学观阐解[J]
.江汉论坛,1998(4):62-65.
被引量:2
5
杨霞蓉.
略论周代的山林管理[J]
.学术月刊,1997,29(11):75-79.
被引量:1
6
张文彪.
浅析“和”的哲学思想[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6):18-23.
被引量:3
7
徐孟洲.
论中国经济法的客观基础和人文理念[J]
.法学杂志,2004,25(4):35-38.
被引量:22
8
张文.
“和”──儒学的最高境界[J]
.中国哲学史,1997(4):8-12.
被引量:28
9
李翔海.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J]
.人文杂志,1996(3):18-23.
被引量:3
10
郭仁成.
先秦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J]
.求索,1990(5):123-126.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4
1
杨明,吴翠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南京社会科学,2006(2):21-25.
被引量:17
2
戴劲.
论孔子中庸之道[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2):28-30.
被引量:2
3
唐海燕.
儒家“和”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1):79-82.
4
唐海燕.
儒家“和”文化的伦理意蕴及其现代价值[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3):120-123.
被引量:10
5
徐宝锋.
《礼记》诗学问题研究的现状和不足[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1-4.
被引量:1
6
胡光志,王福波.
论经济法理念与儒家精神的耦合[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72-78.
被引量:5
7
李凌.
论儒、道思想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体现[J]
.包装工程,2011,32(8):79-81.
被引量:6
8
王冬,李军松.
“和“”创”范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25(7):12-16.
9
刘金平.
儒家“中和”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局限性[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6):39-43.
被引量:4
10
薛武更.
“中和”理论与中医关系之概述[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7):1-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54
1
王雪,常健.
舆情中和:化解舆情极化的另一种策略[J]
.中国行政管理,2021(3):138-146.
被引量:8
2
王瑾.
基于原生态视角下的当代包装设计观[J]
.包装世界,2011(6):4-5.
被引量:2
3
杨亚军,罗丽,杜杰,李勃.
中国古代生态人类学的思想体系与实践[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28-31.
被引量:1
4
迟成勇.
论中庸的伦理意蕴[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1):35-38.
被引量:6
5
丁瑞莲.
“中和”思想的伦理价值及其现代转化[J]
.科学.经济.社会,2007,25(3):104-106.
被引量:1
6
徐春根.
试论中国古代作为策略义涵的“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1):70-74.
7
侯敏.
现代新儒家美学体系解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4):30-33.
被引量:4
8
王绍辉.
略论民族文化的重构与输出——以广西文化为例[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6):69-73.
被引量:1
9
王有英.
“圣人之教”遍于乡野:蒙学读物中的教化[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1):109-115.
被引量:4
10
方乐坤.
私权:在中庸司法语境中成长——评辽宁本溪张剑抗拒暴力拆迁杀人案中的传媒与司法[J]
.兰州学刊,2010(6):135-139.
被引量:1
1
高迎刚.
当代多元文化景观中的儒家“中和”观念[J]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1):115-118.
被引量:1
2
杨木生.
古代中和观的探研——略论先秦中和观的发展[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22(2):46-48.
被引量:1
3
赵晓红.
传统中和观及其当代价值[J]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2):33-35.
4
田静和.
古代“中和”思想对“中声”的影响[J]
.北方音乐,2013,33(4):133-134.
5
先秦的中和与非中和思想及其影响[J]
.新华文摘,2009(2):162-162.
6
李恬.
儒家中和观的哲学意蕴及其现代意义[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13-15.
被引量:2
7
邰东梅.
儒家“中和观”对中医生理学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09-910.
8
杨华祥.
老子中和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J]
.贵州社会科学,2007(9):65-68.
9
李兵,袁建辉.
刘蕺山“中和观”探微[J]
.船山学刊,2002(2):77-80.
10
崔炳圭.
儒家的“中和”观与中国的书法艺术[J]
.东岳论丛,1998,19(6):86-88.
被引量:1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