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今中西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重评“学衡派”和《学衡》杂志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国思想文化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学衡派"及其所创办的刊物《学衡》杂志,不仅知之不多,且多有误解,更有甚者竟把这股思潮作为顽固、落伍,乃至反动的形象,划入敌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阵营而弃之不顾。这是很不妥当的。"学衡派"诸君既不赞成胡适、陈独秀等人全面抨击、彻底否定、破旧立新的激烈主张,也不认同顽固守旧人士对西方文化所持的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他们的基本态度正如办刊宗旨所昭示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作者
林可济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58,共5页
Fujian Tribune
关键词
学衡派
《学衡》杂志
吴宓
新文化运动
传统文化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135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2
1
胡先骕.说今日教育之危机[J].学衡,1922,4(4).
2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J].学衡,1922,(1).
3
参阅WuMi.“Old and New in China”,The Chi-nese Students'Monthly16.3(January1921).
4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
5
梅光迪.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学衡,1922,(2).
6
梅光迪.《我们这一代的任务》,转引自侯德建.《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台北中外文学月刊社,1974年,第61页.
7
吴宓.《空轩诗话》,见《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徐葆耕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38页.
8
吴宓.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J].学衡,1922,(3):1-12.
9
《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7页.
10
乐黛云.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164-177.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汤用彤.《言意之辨》[A].汤一介编选.《汤用彤选集》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选集丛书[C].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298,282页.
2
吴宓.《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A]..《会通派如是说一吴宓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3
陈独秀.《吾人最后的觉悟》[J].《青年杂志》,.
4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J].《新青年》,.
5
吴宓.《我的人生观》[J].《学衡》,.
6
柳诒徵.《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国故新知论》,第417页.
7
吴宓.《沦新文化运动》,《国故新知论》,第80页.
8
吴宓.《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说.吴宓附识》,《国故新知论》.第40页.
9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说.胡先辅译文[J].学衡,.
10
《梅光迪文录》,侯健编著.《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第75页,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
共引文献
135
1
张宁.
民族国家语境中的老舍小说[J]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28-31.
被引量:1
2
张卫波.
论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文化调和思想——兼论东方文化派的孔子观[J]
.北方论丛,2004(4):94-97.
被引量:1
3
秦弓.
论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J]
.中国社会科学,2001(6):150-159.
被引量:7
4
罗惠缙.
学衡派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及实践初探[J]
.江西社会科学,2004,24(10):125-128.
被引量:1
5
李相银.
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J]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4):99-102.
被引量:2
6
徐希军.
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16-20.
被引量:1
7
李春雷.
史学期刊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J]
.史学理论研究,2005(1):97-109.
被引量:10
8
姜涛.
早期新诗的“阅读问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82-197.
被引量:8
9
庄锡华.
传统文化与周作人文学思想的重识[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82-85.
10
曹小娟.
文人社团与五四新文学[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2):28-3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
1
郑师渠.
“古今事无殊,东西迹岂两”──论学衡派的文化观[J]
.近代史研究,1998(4):57-78.
被引量:7
2
乐黛云.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164-177.
被引量:18
3
徐传礼.
关于学衡派和新青年派论争的再认识[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3):239-253.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
1
李美慧.
从“学衡派”和“五四新文化派”的论争谈起[J]
.文学教育(中),2014(6):23-24.
1
韩晗.
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关于《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J]
.船山学刊,2006(2):202-205.
被引量:2
2
秦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创新精神的内在一致性[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59-61.
被引量:2
3
李毅.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理想回应——《学衡》派文化观辑释[J]
.哲学动态,1997(7):28-30.
4
郑师渠.
论吴宓的道德观[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27-33.
被引量:1
5
陆其国,于永生,苏小燕.
质疑的精神[J]
.课外语文,2014,0(12):21-21.
6
郑秋月.
柳诒徵论儒[J]
.学术交流,2017(3):54-58.
7
王彬彬.
“新左派”与鲁迅的中国[J]
.东岳论丛,2009,30(1):105-106.
被引量:3
8
沈卫威.
“学衡派”与南京大学[J]
.文史知识,2002(5):41-49.
被引量:1
9
《天风》部分作者在沪座谈[J]
.天风,2008(18).
10
唐旻红.
传统道德及其现代价值——以“道德建设”为题访王元化同志[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6):12-14.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