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古今中西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重评“学衡派”和《学衡》杂志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国思想文化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学衡派"及其所创办的刊物《学衡》杂志,不仅知之不多,且多有误解,更有甚者竟把这股思潮作为顽固、落伍,乃至反动的形象,划入敌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阵营而弃之不顾。这是很不妥当的。"学衡派"诸君既不赞成胡适、陈独秀等人全面抨击、彻底否定、破旧立新的激烈主张,也不认同顽固守旧人士对西方文化所持的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他们的基本态度正如办刊宗旨所昭示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作者 林可济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58,共5页 Fujian Tribu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胡先骕.说今日教育之危机[J].学衡,1922,4(4).
  • 2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J].学衡,1922,(1).
  • 3参阅WuMi.“Old and New in China”,The Chi-nese Students'Monthly16.3(January1921).
  • 4吴宓.《论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
  • 5梅光迪.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学衡,1922,(2).
  • 6梅光迪.《我们这一代的任务》,转引自侯德建.《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台北中外文学月刊社,1974年,第61页.
  • 7吴宓.《空轩诗话》,见《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徐葆耕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38页.
  • 8吴宓.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J].学衡,1922,(3):1-12.
  • 9《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7页.
  • 10乐黛云.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3):164-177. 被引量:18

二级参考文献23

  • 1汤用彤.《言意之辨》[A].汤一介编选.《汤用彤选集》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选集丛书[C].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298,282页.
  • 2吴宓.《孔子之价值及孔教之精义》[A]..《会通派如是说一吴宓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 3陈独秀.《吾人最后的觉悟》[J].《青年杂志》,.
  • 4陈独秀.《宪法与孔教》[J].《新青年》,.
  • 5吴宓.《我的人生观》[J].《学衡》,.
  • 6柳诒徵.《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国故新知论》,第417页.
  • 7吴宓.《沦新文化运动》,《国故新知论》,第80页.
  • 8吴宓.《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说.吴宓附识》,《国故新知论》.第40页.
  • 9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说.胡先辅译文[J].学衡,.
  • 10《梅光迪文录》,侯健编著.《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第75页,台湾学生书局,1974年.

共引文献135

同被引文献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