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梁启超的“地球盛运说”及比较哲学研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前48年、帕森斯提出"哲学突破"说前68年,梁启超就提出了中国、希腊、印度哲学几乎同时发生的"地球之盛运"说。他从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方面比较了中西哲学之异同,为会通中西哲学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作者
许苏民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6-134,共9页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AZX003)
关键词
梁启超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本体论
知识论
伦理学
分类号
B259.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3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1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7卷)[C].,..
2
梁启超.论希腊古代学术[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
.老子哲学[A].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35[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
梁启超 郭超 夏于全.清代学术概论[A].郭超,夏于全.传世名著百部(第52卷)[C].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78.
5
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A].梁启超全集:2册[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A].朱维铮.梁启超论清学史种[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115.
7
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38)[C].,.p60-64.
8
梁启超.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32)[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
梁启超.与严又陵先生书[A].饮冰室合集:第1册[M].108.
10
梁启超.儒家哲学[A]..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百三)[M].上海:中华书局,1936..
共引文献
35
1
李昱.
论梁启超《老子哲学》的思想特色[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41(4):66-72.
被引量:3
2
左玉河.
晚清“古学复兴”:中国旧学纳入近代新知体系之尝试[J]
.史学月刊,2004(9):62-71.
被引量:8
3
陈永森.
辛亥革命时期公民权利思想的启蒙[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81-88.
被引量:4
4
郭桥.
西方逻辑的引入与《墨子》研究新范式——关于梁启超墨家逻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4):86-90.
被引量:5
5
杨义.
现代世界视野通论(三)[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3):130-135.
6
李怡.
“新民”与“心力”——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笔下的关键词研究[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3):16-19.
被引量:1
7
刘志靖.
刘蓉学术思想述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60-64.
被引量:2
8
张颂之.
20世纪儒家哲学研究概况[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3):268-275.
9
张顺昌.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6.
被引量:4
10
马育良.
《淮南子·要略》与近世章胡诸子学论争[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9(4):30-35.
被引量:2
1
胡岩.
解释与创造:比较哲学研究的两种定向[J]
.云梦学刊,2013,34(5):11-15.
被引量:1
2
黎洁华.
我国比较哲学研究(一)[J]
.哲学动态,1987(1):40-43.
3
李淑娟,张艳茹.
浅析轴心期现象在中国出现的原因[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45-47.
4
阿姜查.
拥有内心的和平[J]
.养生大世界(A版),2009(4):18-19.
5
刘良海.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时代”理论研讨会在济南举行[J]
.哲学研究,2004(7):93-94.
6
王战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异同[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17(6):16-18.
7
陈二林,陈绪新.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突破”及其文化精神[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2-47.
被引量:1
8
李艳辉.
《德性之镜》:比较哲学研究怎样进行?[J]
.中国图书评论,2009,32(10):126-128.
被引量:1
9
К.雅斯贝斯,金寿铁,梦淑.
世界中的哲学[J]
.世界哲学,1989(6):16-20.
10
王茜.
孔子学说在美国的接受[J]
.才智,2012,0(34):172-173.
社会科学研究
201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