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当代诗歌:走向反讽中心主义 被引量:10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反讽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修辞策略。反叛意识形态立场、颠覆社会既有价值体系,"反讽"同样也成为朦胧诗以来的当下诗歌写作中较重要的话语策略,但是第三代诗中的"口语写作"到了伊沙,反讽发展到话语转义的阶段,这时候的诗歌在诗学形式上是一种重大突破,但是,"反讽"成为一种转义也意味着成为某种中心,潜在着某种危险。反讽话语一方面积极推动当代诗学建构,一方面也呈现了某种写作上的误区,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作者 董迎春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207,共6页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基金 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度博士人才引进项目(2010QD009)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赵毅衡.反讽:表意形式的演化与新生[J].文艺研究,2011(1):18-27. 被引量:65
  • 2D.C.Muecke,Irony,London:Methuen,1970.p.1.
  • 3郑敏.结构—解构视角:语言.文化.评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00.
  • 4[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44,48.
  • 5[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206,8,131,131.
  • 6张清华.朦胧诗:重新认知的必要和理由[J].当代文坛,2008(5):33-39. 被引量:19
  • 7[丹麦]克尔凯郭尔.汤晨溪译.论反讽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12.
  • 8韩东.《我的英雄》读后[J].赶路,2005,(2).
  • 9[美]克林斯.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A].赵毅衡.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38-339.
  • 10Christopher Norris,Deconstruction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ory,London:Pinter Publisher,1988.p.86,p.86.

二级参考文献32

  • 1张清华.从精神分裂的方向看──食指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1(4):89-99. 被引量:14
  • 2沈检江.陶诗──走向成熟的中国诗格[J].学习与探索,1994(1):110-116. 被引量:1
  • 3海子.《诗全篇》,888,879,91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 4克里安思·布鲁克斯.《悖论语言》,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54页.
  • 5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J].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6PAUL de Man.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in philosophy beside itself: on deconstruetion and modernism [ M ]. Stephen W. Melville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6.
  •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 8CHRISTOPHER Norris. Deconstruction and Interests of Theory [ M ]. London : Pinter Publisher, 1983.
  • 9STUART Hall. "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Theoretical Legacies," in Cuhural Studies, eds. , Grossherg, et al. [ M]. London:Routledge,1992.
  • 10桑塔耶纳.诗歌的基础与使命[M]∥杨匡汉,刘福春.温作夫,译.西方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8:1-27.

共引文献85

同被引文献47

  • 1董迎春.论现代诗歌的幻想性与艺术书写的可能[J].浙江社会科学,2013(1):135-140. 被引量:2
  • 2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18(2):28-31. 被引量:171
  • 3晓屋.能指和所指的混乱:当代诗歌艺术的困境[J].艺术评论,2007(7):32-35. 被引量:1
  • 4韩东.自传与诗见[N].诗歌报,1988-07-06.
  • 5[俄]巴赫金 白春仁 顾亚玲译.《诗学与访谈》[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280页.
  • 6琼斯彼.意象派诗·导论[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33.
  • 7利科保.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译序.
  • 8奚密.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M].奚密,宋炳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 9巴特罗.符号学原理[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39-170.
  • 10德勒兹.批评与临床[M].刘云虹,曹丹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引证文献10

二级引证文献2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