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6-18,共3页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参考文献8
-
1曹雪璐,郑志军,项聪.开放式工程训练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0):139-141. 被引量:16
-
2卿剑波,陈松茂,鲁忠臣,曹雪璐,郑志军.“7-11”式工程训练开放实验室探讨及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8):166-168. 被引量:8
-
3盛建龙,叶义成,刘晓云,杨彦,刘洋.基于新工科的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6(5):83-87. 被引量:43
-
4戴亚虹,李宏,邬杨波,陈芬.新工科背景下“学践研创”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2):189-195. 被引量:178
-
5俞建峰,沈坚,彭威,钱陈豪,张朝阳.“创新融合、开放共享”工程训练平台内涵建设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4):25-28. 被引量:5
-
6龙奋杰,邵芳.新工科人才的新能力及其培养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6(5):35-40. 被引量:72
-
7李秀红,李文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36-38. 被引量:60
-
8郑志军,项聪,曹雪璐,胡青春.开放式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147-150. 被引量:14
二级参考文献76
-
1陈朝峰,樊红社,盛健.开放式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8(11):151-152. 被引量:13
-
2宋国利,盖功琪,苏冬妹.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91-93. 被引量:322
-
3张东升,刘洪林,管伟明,张志强.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特色[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5):99-102. 被引量:14
-
4郑春龙.实验室层次开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78-80. 被引量:150
-
5马文元,崔学桂,高建军,刘福祥.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5,20(3):12-14. 被引量:29
-
6顾伟.日本7-11便利店的经营理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2):64-66. 被引量:2
-
7王斌.浅论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8,11(1):35-37. 被引量:52
-
8宋凤莲,巫世晶,刘梅清.自主创新工程训练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113-115. 被引量:19
-
9杨瑞霞.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44-146. 被引量:31
-
10郑志军,胡青春,张木青,段福海.现代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8):79-82. 被引量:34
共引文献371
-
1崔陵,刘冰雪,杨宗斌.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背景下中职课改挑战与因应——以浙江省中职机械类专业“整体重构”课改项目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8):50-55. 被引量:5
-
2陈鹏,王娟,杜青青.基于众创空间平台的自动化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索[J].投资与创业,2024,35(5):16-18.
-
3胡博,郭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BOPPPS+SPOC”交互模式混合式教学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481-485.
-
4张倩,李明,王军,李海港.“新工科”培养模式下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163-166. 被引量:31
-
5魏丹,白锐,王楠,孙岩.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安全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22(19):132-134.
-
6郭晶,刘瑞霞,王婕.基于竞赛驱动的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21,42(6):22-23. 被引量:4
-
7刘送永,刘后广.矿业类机械设计基础建设与改革[J].机械设计,2020,37(S02):254-258. 被引量:3
-
8戴坤添,刘能锋,胡一博.新时期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9,0(6):70-73. 被引量:1
-
9张晓晴,卢颖,程爱平,姜学鹏,陈旺生.“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34):125-127. 被引量:6
-
10潘勇军,张志飞.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以《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28):96-9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9
-
1李醒民.“五四”先哲的睿智: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洞见(下)[J].学术界,2001(4):67-80. 被引量:6
-
2陈新夏.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世纪之交文化反思的一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12-117. 被引量:2
-
3张成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文化危机[J].社会科学辑刊,1998(4):4-7. 被引量:12
-
4黄秀文,黄德良.精神生产力的哲学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2):11-17. 被引量:3
-
5曹劲松.现代科学精神的特质与建构[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7(2):27-30. 被引量:3
-
6李醒民.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中的两个学派[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3(6):30-38. 被引量:15
-
7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18-25. 被引量:124
-
8邹广文.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定位[J].哲学研究,1996(4):61-66. 被引量:15
-
9李双璧.从“格致”到“科学”:中国近代科技观的演变轨迹[J].贵州社会科学,1995(5):102-107. 被引量:9
-
10李醒民.“五四”先哲的睿智: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洞见(上)[J].学术界,2001(3):7-22.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0
-
1秦静良.任鸿隽"科学救国"理念与实践述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92-94. 被引量:2
-
2朱华.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述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9-75. 被引量:3
-
3周彩玲.任鸿隽科学思想来源探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3):125-139. 被引量:1
-
4李彤宇.论八十年代中国的西方科学哲学翻译运动[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5):61-70. 被引量:4
-
5易淑琼.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2):71-80. 被引量:4
-
6李醒民.秉志科学论一瞥[J].哲学分析,2017,8(4):133-148. 被引量:6
-
7马保玉.“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观点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3):71-76. 被引量:1
-
8郝江浩.新媒体背景下国产科普纪录片创作理念流变[J].科技传播,2019,11(24):176-178. 被引量:2
-
9张学文.科教何以兴国:大变局中的政策议程及中国实践[J].教育研究,2024,45(1):133-145. 被引量:4
-
10李醒民.科玄论战的主旋律、插曲及其当代回响(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2):62-65. 被引量:9
-
1王巍.“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多维透视[J].刊授党校,2013(4):24-25.
-
2钱平.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研究的力作——《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的多维透视——以广西为考察中心》一书介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4).
-
3刘嘉.论专题报道品牌形象的打造[J].中国广播,2005(7):30-32.
-
4苏晓明.科学技术的多维透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S3):131-133.
-
5李醒民.“五四”先哲的睿智:对科学和民主要义的洞见(上)[J].学术界,2001(3):7-22. 被引量:11
-
6王晓华.高校校报的多维透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5(4).
-
7任达轩.溯源“打假斗士”遭遇“真打教授”——方舟子遇袭事件的多维透视[J].北京教育(德育),2010,0(11):8-10.
-
8刘嘉.专题报道的策划与运作[J].记者摇篮,2009(9):40-40. 被引量:1
-
9谢娟,刘川郁.电视剧:革命历史的全景展现与现实的多维透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2):21-23.
-
10周甄武.数字鸿沟的多维透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54-57. 被引量: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