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剧高峰中的逆现象——抗战时期郭沫若史剧创作矛盾现象检索
被引量:1
出处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1-33,共3页
Sichuan Drama
同被引文献2
-
1[13]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郭沫若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
2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
1宝山.神来之笔颂英雄——谈郭沫若如何创作《屈原》[J].初中生(锐作文),2008(4):14-17.
-
2方李珍.当下戏曲创作中的新历史主义趋向——兼论王羚的新史剧创作[J].福建艺术,2017(1):8-11.
-
3牟国胜.郭沫若关于历史剧的理论和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4(1):82-86.
-
4张启莲.从红箫与红娘的比较看郭沫若的史剧观[J].绥化学院学报,1996,20(3):35-37.
-
5宋嘉扬.抗战时期郭沫若史剧创作情感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8-83. 被引量:1
-
6编辑短语[J].民间传奇故事,2007,0(9):4-4.
-
7姜慧.史剧创作诗意真实的美学追求[J].戏剧丛刊,2007(2):21-23.
-
8郑怀兴.史剧创作漫谈 中国戏剧家协会首期编剧读书班讲课提纲[J].剧本,2010(6):88-91.
-
9陈艳.论郭沫若四十年代史剧创作与他早期文艺思想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19(4):56-59.
-
10赵荣霞.摩西的脚步[J].读者(原创版),2012(7):6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