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有“鱼”方能“渔”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走极端,总喜欢跟风。比如,有人说在教育学生时应该“授之以渔”。而不能“授之以鱼”,于是大家就毫不思索地说:对呀,应该“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结果,很多老师就走入了一个误区:一味地讲究方式方法。而不大顾及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也就是说,他们只顾“渔”,而不顾“鱼”,错误地处理了“渔”与“鱼”的关系。例如,现在的语文课堂。从小学直至高中,特别是初、高中阶段,老师们都非常重视“渔”而忽视了“鱼”。他们的理由是:“都掌握了‘打渔’的方法。还愁没有‘鱼’吃么?”嘿,你还真别说,有些学生即使手中有“网”,心中有“渔”,却还是打不到“鱼”。为什么呢?因为学生都不太认识“鱼”,都难以辨识“鱼”了,谈何“打”呢!我们知道,“渔”与“鱼”的关系也是辩证的,只有在认识“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捕捞”。试想,一个人连“鱼”的模样都不认识,何谈“打渔”呢?比如说,有相当多的中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法、修辞等知识都没有掌握,作文时怎么能不出现病句呢?他们连最基本的遣词造句能力都没有,怎么能写出一篇漂亮的作文来呢?重视“渔”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忽视了“鱼”。一个人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却去谈掌握什么方式方法,那只能是空谈。这就好比建高楼,连建筑材料都没有,却去谈楼房设计和建造方法,能行么?再说,方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没有大量的实践和基础知识的积累,是谈不上什么方式方法的。
作者 李弗不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共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