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后工业社会何以可能?——贝尔“社会预测探索”的再探索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一项社会预测的探索,"后工业社会"在丹尼尔·贝尔那里成为一个焦点问题。这一概念本身承担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并与反决定论的"中轴原理"方法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以后,"后工业"原有的理论色彩弱化,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渐成为一个被随意使用的术语。"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史包袱及其在全球化问题上的不足,提醒中国学者应审慎对待贝尔的这一特定概念。
作者
周嘉昕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24,共5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后工业社会
意识形态
中轴原理
技术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9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2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2
1
丹尼尔·贝尔,王建民,李绍明.
技术轴心时代(上)——《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99年版前言[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2):50-71.
被引量:25
2
丹尼尔·贝尔,王建民,李绍明.
技术轴心时代(下)——《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99年版前言[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3):30-52.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49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2
小托马斯·斯坦巴克(T.M.StanbaekJr.),贝尔斯(P.J.Bearse),诺伊利(T.J.Noyelle),卡拉斯科(R.A.Karasek):《服务业:新经济》,人力资源保护项目,哥伦比亚大学,1981.
3
达德利(K.M.Dudley).《生产线的终结:消亡的职业,后工业美国的新生活》,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4.
4
克拉克(T.N.Clark)和伦佩尔(M.Rempel).《后工业社会的市民政治:利益集团的变迁》,西方观察出版社,1997.
5
赫希霍恩(L.Hirsehhom).《超越机械化:后工业时代的工作和技术》,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4.
6
卡尔弗特(Greg Calvert)和尼曼(Carol Neiman).《断裂的历史:新左派和新资本主义)纽约,兰登书屋,1971年版,第58—59、22—23、64、174页.
7
拉腊比[EricLarrabee]和迈耶森[Rolf Meyersohn]编《大众休闲》,格仑库自由出版社,伊利诺斯,1958.
8
诺拉和闵克.《计算机社会),丹尼尔·贝尔序,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0年版.
9
K.阿罗..《信息和产业组织》Rivista Internationale Di Scienze Sociali,occasional paper..,,1994....
10
奎因.《本质》,哈佛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109页.
共引文献
26
1
严翅君.
贝尔研究社会的方法论及其得失[J]
.唯实,2008(12):19-23.
被引量:1
2
马全中.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治理功能[J]
.党政研究,2014(6):37-43.
被引量:2
3
苏曦凌.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政府管理技术创新的现实问题与应然逻辑[J]
.湖北社会科学,2014(6):44-49.
被引量:2
4
方盛举.
政治技术研究论纲[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5):630-636.
被引量:16
5
方盛举.
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9(5):20-24.
被引量:6
6
江平宇,朱琦琦.
产品服务系统及其研究进展[J]
.制造业自动化,2008,30(12):10-17.
被引量:33
7
王崇杰.
政治技术与军队政治工作[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3):92-95.
被引量:3
8
马健生,黄海刚.
创新:教育的“异化”还是教育的“灵魂”[J]
.教育科学研究,2009(11):14-16.
被引量:1
9
陈烯,练庆伟.
国外青年组织功能发展透视[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2):6-10.
被引量:1
10
王存福.
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再认识[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14-17.
同被引文献
22
1
葛海丽,张广君.
“双减”政策落实的潜在制约及实施策略——基于“前理解”的解释学思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1):43-49.
被引量:21
2
江海全.
论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的时间观——兼论亨利对胡塞尔、海德格尔的批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3(1):133-143.
被引量:1
3
李豫军.
后工业社会理论与西方现代未来主义[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2(6):10-12.
被引量:1
4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5
段中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
6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4、138.
7
韩振华,赵娟.
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周易》时间观念[J]
.周易研究,2012(6):61-70.
被引量:6
8
李想.
论《学记》中的“时”[J]
.全球教育展望,2019,48(1):44-54.
被引量:8
9
余治平.
时间的哲学[J]
.东南学术,2002(3):115-123.
被引量:13
10
高德胜.
竞争的德性及其在教育中的扩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4-23 110.
被引量:43
引证文献
2
1
徐秀梅.
论“后工业社会”理论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J]
.延边党校学报,2013,29(6):93-95.
被引量:2
2
胡伟斌.
“双减”的时间哲学解读:方法、目的与路径[J]
.中国远程教育,2024(8):34-41.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刘挺.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探析[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3):13-16.
被引量:2
2
刘挺.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思想探析[J]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2):49-52.
1
小倪.
竞争与竞争力[J]
.科技与企业,2011(4):33-33.
2
庄国雄.
“中轴原理”及其引出的思考——谈谈“后工业社会”理论的方法论基础[J]
.探索与争鸣,1988(6):25-27.
被引量:1
3
方雯.
浅析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919-920.
4
王善博.
贝尔的中轴原理及其理论意义[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65-68.
被引量:4
5
董贻正.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钢?[J]
.中国工商,2004(11):52-53.
6
赵健.
关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J]
.经济经纬,2008,25(4):32-34.
被引量:11
7
黄人天.
审慎对待产业转移[J]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15):24-25.
8
李延明.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选择[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3):95-97.
被引量:1
9
本刊编辑部.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新经济导刊,2003(6):1-1.
10
未来学[J]
.岭南学刊,1987(1):51-51.
天津社会科学
201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