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的反思与分类建构 被引量:4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学界围绕如何严格限制死刑适用,从死刑案件证明标准角度展开了诸多探讨,目前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类观点:同一论、分层论与放弃论。这些观点值得反思:首先,证明标准的研究与设计问题不应被回避;其次,定罪标准应统一;最后,量刑标准应分层。依据无罪推定、有利于被告人等基本刑事法原理,对于死刑案件的定罪与量刑证明标准有必要进行分类建构。关于定罪证明标准,可分为定罪积极规范的证明标准与定罪消极规范的证明标准,前者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后者可构建"合理可信"的标准。关于量刑标准,也应当从积极规范与消极规范两个方面分别建构:量刑的积极规范证明标准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量刑的消极规范证明标准应适度降低,适用"优势证明"标准即可。
作者 吕泽华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39,共4页 Academic Exchange
基金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证据合法性的证明问题研究"(GJ2011D05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 1李玉华,等.诉讼证明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34.
  • 2黄芳.论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法的协调[J].法学评论,2003,21(6):67-76. 被引量:36
  • 3杨正万.死刑的正当程序与死刑的限制[C]∥赵秉志,邱兴隆.死刑正当程序之探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05.
  • 4张卫平.证明标准建构的乌托邦[J].法学研究,2003,25(4):60-69. 被引量:154
  • 5王敏远.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G]//王敏远.公法(第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68-269.
  • 6李步云.人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二级参考文献27

  • 1王圣扬.论诉讼证明标准的二元制[J].中国法学,1999(3):136-142. 被引量:40
  • 2李浩.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再思考[J].法商研究,1999,17(5):19-21. 被引量:74
  • 3.《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9页.
  • 4张卫平.《民事诉讼审理构造的基本法理》,载章武生等.《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38页以下.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56条.
  • 6马原,谢安山主编.《辩论式审判方式操作实务》,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 7[日]小林秀之.《证据法》,弘文堂,1996年版,第66,67,73页.
  • 8司法部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编审.《诉讼法与律师制度》(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指定用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 9Entscheidungen des Reichsgerrichts in Zivilsachen( RGZ)95, S. 294 = Juristsche Wochenschfift(JW) 1919, S. 572 .
  • 10雷万来.《民事证据法论》,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发行,第88,99,120,92页.

共引文献190

同被引文献36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